中国经济猜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金融化——资本的增值密码(1)

导读:

在实现“国富”的终极目标过程中,资本化只是手段之一,想要让民众实现富裕,就必须用更先进的金融技术,将蕴含于民间的财富调动出来,实现增值。

西班牙如何错失大国地位

我们在第二章中,为大家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就是从拉美获得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为什么没有在后来的国家角力中成为强盛的大国呢?

其实,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如日中天的强盛时期,其中尤以西班牙为甚,而西班牙的强盛,恰恰发端于大航海殖民时代。

在15世纪末期,西南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同时存在着两个国家,一为西班牙,一为葡萄牙,这两个国家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拥有较先进的航海技术,也都有着从事航海业最有利的因素——海洋国家。

葡萄牙王室从1418年开始,每年都派遣船队出海进行贸易,到1480年的时候,葡萄牙已经成功地与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的印度、中国明王朝成功地进行过数次贸易。为了能够和葡萄牙竞争,西班牙王室从1484年开始,出资支持哥伦布前往中国的设想。在1492年,经过几次的试验之后,哥伦布没有能够达到中国,却在无意中找到了中美洲的巴哈马岛。

这个消息令西班牙王室顿感惊喜,继而开始了西班牙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大陆上占据了广袤的殖民地,并以各种各样的手段,从殖民地将大量的金银运回国内。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一点,那就是西班牙王室出资赞助哥伦布的航海计划时有一个前提——所有的航海行动都是以王室名义进行的,因此所获的一切利益都是属于王室的。殊不知,正是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规定,才对后面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暂且不论这个规定对后来的影响,通过这些掠夺而来的金银,的确让西班牙的国内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市场的繁荣程度,贸易的广泛,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港口贸易,城镇的兴旺,都使得西班牙在16世纪一跃而起,成功地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并在1580年将它身边的竞争对手葡萄牙征服,在1640年之前,西班牙帝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葡萄牙、荷兰、德国、意大利的部分地区,以及菲律宾等一些亚洲国家。

那么,为何在进入近代之后,西班牙不但没有继续它的强盛,反而逐渐变得衰败了呢?

许多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将原因归结在西班牙王室的奢侈无度上,的确,从这个角度来说,西班牙王室对于从拉丁美洲掠夺而来的金银,有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王室挥霍的专用品——在墙壁上镶嵌珍珠、在桌椅上镀金、用纯金银打造餐具……以至于后世以富丽堂皇著称的“巴洛克”艺术风格,都以此为蓝本脱胎而来,而“巴洛克”这个词,在西班牙语里的含义正是“变形的珍珠。”

王室的消耗,固然可以算作是原因之一,不过,对于西班牙所获得的东西来说,这样的消耗实在算不上挥霍,也不足以对后来的由盛转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根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一共带走了18600吨白银,200吨黄金,这些数字还仅仅是有案可查的注册贵金属,到16世纪末的时候,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都已经为西班牙所占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班牙王室纵然再能挥霍,也无非是在庞大冰山上掘其一角而已。

那么,导致西班牙最终没能保持其强盛地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全在于王室的那个协议。

和与哥伦布所签订的协议一样,西班牙王室认定,一切与海洋和探险有关的贸易,只能是“国营”性质的,这种权利由王室和权贵阶层加以垄断,非经许可,其他社会阶层的人是绝没有机会参与获取财富的。

相比之下,与此恰好构成鲜明对照的,是后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

在16世纪中叶,在目睹了西葡两国在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领域所取得的巨大利益之后,当时的英国王室也按耐不住,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海外冒险计划。和西班牙不同的是,英国的这种计划,从一开始就是由民间发起的,尽管在后来的过程中,王室也参与其中,但对于这项计划的支持,更多地还是停留在政策鼓励而非物质支持上,像西班牙王室那样“出资国营”的情况虽然存在,但直到殖民时代终结,都难于与民间规模相比拟,不过,比起西班牙王室拥有的充足财力来,英国民间冒险计划还未能实施,就遇到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资本从哪里来?

要知道,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进行一次长程航海,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样长的时间内,雇佣船员的费用,船队的消耗都是不菲的数字,除掉这些之外,购船的费用、随船的货物也都数额巨大,在缺乏王室财力支持的前提下,想要由民众来负担这种费用,明显是不可能的。

然而,不可能最终还是成为了可能。只是用了一个特殊的办法而已。

这个办法就是——用招股的办法进行融资!

单个民众的财力是微薄的,但如果将这种微薄的财力集合在一起,这种集腋成裘的效应却是难于忽视的,比如说,成立于1584年的“弗吉尼亚”公司,就从七百多名股东手中募集了起始资金,其他的“马萨诸塞公司”、“非洲公司”,“莫斯科公司”都有着数百人规模的股东群体,后来由于鸦片战争而著称的“东印度公司”,在成立之初也拥有80名创始股东,并且选举产生了15人的董事会。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却出现了。

民众参股共同投资,无论是贸易获取的利益、还是掠夺所得的收入,都可以在投资群体内部按股份分配,那么,经济活动有收益就会有风险,关于风险,又应当如何分担呢?

我们在前面说过,根据当时的航海水平,进行一次洲际航行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沿途不仅会有船只沉没、甚至于有时会有超过一半的船员在航行中死去,因此,如果要股东们分担这样大的风险,势必会对参股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为股东规定好需要承担的风险。

共同融资,责任有限——最初负责招股的那个人或许没有想到,他在融资模式上的这一发明,最后竟然成为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固定组织形式,被人们沿用了几百年之久,最终成为了股市发展的契机。

这种通过招股进行的融资方式,在很容易的情况下帮助有志与创业的人募集到资本,又通过最公平的方式,将风险分摊到所有投资者身上,使收益与风险比达到了最高的程度。

如西班牙与葡萄牙一样,海洋探险、海洋贸易给所有这些股份公司带来了不菲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则按照规定好的那样,由众多参股的投资人分享。就这样,受海洋贸易的拉动,相关服务与制造业、渔业等行业都蓬勃地发展了起来,由此造就出一大批来自于民间的富裕市民,为英国培养出数量相当可观的中产阶级,其在文化,政治、经济上所造成的影响,直到今天依然是英国的主流价值观念。

从现代金融技术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方式算不上奇特,但在当时的时代,未来收入的折现使用,却让英国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海外活动,以金融化的手法来实现借鸡生蛋,最终拥有大群母鸡,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不能不算做是最好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富裕起来的市民希望更进一步,尚未致富的市民期望着能够像成功者一样,由此使得海外探险与海外贸易生生不息。

相比之下,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尽管同样从海外获得了大量的金银、货物,但是由于王室的垄断,使得民众绝难染指财富,自然也就无法让民众变得富足;因此,尽管流入国内的金银数量巨大,但是却限制了这些金银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说英国的方案是股份制公司,那么西班牙的方案则更像今日的投资机构进行风险投资——总是会小心翼翼地选择那些最稳妥、风险最小、预期收益最大的项目,每收取一次红利,都会庆幸选择的正确,每遭受一次损失,都会选择慎贷,将自己的钱袋子捂得更紧。

对于西班牙王室而言,这样的方案或许让它们大发横财,这也是为什么西班牙衰落之后,其王室仍然是欧洲最富有群体的原因。然而王室不等于国家,王室的财政与国家的财政更不是一回事。当西班牙王室暴富的时候,西班牙却未尝有机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西班牙后来与英国的争霸中,这种方案引发的缺陷就更显露无疑。

对于英国而言,新兴的富裕市民们对于他们冒险得来的财富分外珍视,对于任何可能对事业造成损害的威胁,都绝不会坐视不理,换句话说,他们绝不希望有任何人来剥夺、侵占他们的致富权利。而西班牙的民众并未在海外贸易中得到多少好处,对于捍卫王室的海外利益,自然也就缺乏热情。

于是,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当西班牙与英国的冲突爆发之后,由英国民众所构成的武装力量,对西班牙的海上贸易、海上探险构成了最主要的威胁,而西班牙王室却不得不将掠夺来的财富用在军事领域,招募大量的雇佣军来进行战争,最终的结果也自然可想而知——在著名的“无敌舰队”灰飞烟灭之后,西班牙便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此后或为阿拉伯人侵扰、或为法国占领,大国地位一去不复返。

从这一段历史之中,我们不难发现的是,西班牙在掠夺来大量金银贵金属之后,成功地利用它增加了本国的货币投放量,为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贡献,这种将不同空间中的财富集中使用的手法,堪称资本化的典范,而这也正是西班牙在16世纪称雄于世界的原因所在。

然而,对于一个国家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仅是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其货币保障力多强,其货币可投放量有多大,都将会面临一个有限的高度;况且,这种货币上的资本化,对于民生尽管有帮助作用,却并不会实现“藏富于民”的目标。因此,在实现“国富”的终极目标过程中,资本化只是手段之一,想要让民众实现富裕,就必须用更先进的金融技术,将蕴含于民间的财富调动出来,实现增值。

这种技术上的操作,看似仅仅停留在金融层面之上,实际上,对于像国家这种规模的经济体而言,决定其是否能够持久繁荣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套先进的金融手段,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还将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继续我们的探讨。

金融治国之道:封建王朝的财政危机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无不遵循着由盛到衰的规律,立国之初百废待兴,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发展之后达到全盛时期,随后逐渐没落,最终转向衰亡,无论汉唐五代,还是宋元明清,概莫能外。

如果我们的所知再多一些,就会发现这些封建王朝的财政状况,也完全符合这样一条“上凸型”曲线,在王朝建立之初,财政上总不免捉襟见肘,随后经过积聚期而实现国库丰盈,随后则进入衰减期,开始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日益吃紧的财政危机表现为巨额赤字,最终使国家的财政系统崩溃,王朝也随之覆灭。

通过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常识,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国家统治阶层的腐败——在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以励精图治为最大目标,自然无法容忍政权内部所存在的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