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8 10:54:14
封面
版权信息
编委会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文论研究
论本雅明的视觉思想
一 形象的魔力:光韵
二 光韵的消失:祛魅
三 拯救性批判:讽喻
本雅明“地貌学”由来
一 “地貌学”中的时间意识与历史哲学观
二 “地貌学”的认识论前提
三 “地貌学”的方法论实践
詹姆逊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一 现实主义
二 现代主义
三 后现代主义
重估考德威尔
一 否定性的评价
二 爱德华·汤普森的辩护
三 意识形态的逻辑
四 方法论的革新
论文学批评评价机制的价值论意义
一 文学批评理论基座的价值论定位
二 价值评价对文学活动构成的评价论意义
三 文学批评价值论的主体性意义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经验与艺术理论建构
一 思辨主义
二 审美主义
三 技术主义
四 结语
“劳动”话语的审美变迁与中国现代美学话语重构
一 劳动:从伦理学话语到美学话语的逻辑演进
二 “劳动”成为中国现代美学话语起点的原因
三 “劳动”作为中国美学话语起点的局限性
四 人文精神:重构中国美学话语的新起点
邓以蛰诗学中的境遇论
一
二
西方文论研究
巴赫金学派话语诗学的地位和意义
巴赫金文艺理论思想对叙事理论的影响
一 巴赫金的“作者—主人公”论与叙事主体论
二 巴赫金的“建构”论与叙事结构论
三 巴赫金“对话”论与叙事的交流
四 巴赫金的“边界”论与叙事的边界
五 结语
非自然副文本叙事论略
一 非自然副文本叙事的概念构成
二 非自然副文本叙事之于文本阐释的辩证功能
三 非自然的副文本叙事之于副文本自身叙事机制的凸显
“文学性”的法国历险:以罗兰·巴特为中心
一 含蓄意指符号、新颖性及零度写作
二 批评家、内在批评及“走出文学”
三 互文、延宕及读者漫游
沃尔特·佩特与艺术自律的神话
一 作为“吸血鬼”的艺术理念
二 艺术理念的面具及其意图
三 艺术自律的神话与悖论
西方文论中国化研究
福柯的中国面孔
三
文学理论的技术考察
一 被误读的米勒
二 文论界的集体焦虑和理论矛盾
三 文学理论建构中的技术入场
四 数字技术对文学的“终结”
五 数字技术时代文学理论的未来
“文化诗学”的中国化
一 “文化诗学”的中国化
二 “文化诗学”中国化成功的原因
三 熔铸式创新
被遗忘的谢林
新媒介文论研究
论网络超文本的技术性民主
一 网络超文本的技术意识形态
二 网络超文本的多媒介互文性
三 网络超文本的技术性民主
微媒介的图文景观及其生成
论摄影的超现实本质
一 写实主义的困境
二 照片的超现实本质
三 中产阶级的趣味
四 消费社会的“超现实”
古代文论研究
意境论的现代阐释
一 意境论的传统解释
二 象的物化特征
三 意境的蒙太奇效果
四时气象与天体:宋代象喻文学批评的有趣选择
一 取喻之四时气象
二 取喻之天体
三 余论
“诗余”说述论
一 缘起
二 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