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略毛泽东的诗人形象
谈到毛泽东的形象,有位外国人打过一个比喻,说是 “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兼具许多身份,在各方面都干出大事业,有许多大创造的人,他还有一个突出的身份——诗人,而且是很了不起的诗人。用老辈人常说的话来讲,毛泽东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正因为他的思想和精神含光吐华,拥有独特而浓郁的文化气息、诗人气质,他能够干成那么多的大事,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有时候,我们了解一个人,常常会去读他的诗。而读他的诗,又会让我们去认识一个时代,看到一种很美的文化风景,受到强烈的精神感染。
像今天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也面临职业的选择。他的志愿是当教员或记者(很有意思的是,如今的网络世界,一些年轻人通常用“教员”来指称毛泽东),同时还表示,自己对诗词创作很有兴会。实际上,他早年就写有爱情诗,言志诗,抒怀诗,感事诗,统统可以称作青春诗。他的作品在朋友当中是很有名气的。比如,他在一首诗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青年朋友,你在这里读到的,不正是青年人应有的理想、激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吗?还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哪一个有志青年的灵魂世界,没有被这样的激情燃烧过呢?最后,毛泽东用诗句为自己的青春打了个“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结”,刻在许多人漫漫人生途中,至今还被人们经常引用。
参加革命后,特别是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以后,毛泽东照样写诗。有一首诗传到鲁迅先生那里,鲁迅先生曾评价:很有“山大王”气概。但总体上说,由于长期在农村干革命,毛泽东的诗流传不广。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四处宣传,说共产党是胸无点墨的“土匪”“草莽”“流寇”,外界一般不知道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
毛泽东的“诗人”之名为世人所知,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1937年,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了埃德加·斯诺用英文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第五章的结语就用了那首有名的《七律·长征》。斯诺说,毛泽东“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斯诺把在陕北窑洞昏暗马灯下与他对话的毛泽东,称为“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者”。[1]随着《红星照耀中国》在西方世界传播,被翻译成中文后又在中国成为畅销读物,人们惊讶地知道了毛泽东是一个会写诗的红色领袖。
让世人领略毛泽东诗人形象及其作品独领风骚的事件,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其间柳亚子赠给毛泽东一首七律并向他索诗,毛泽东便在一张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窄信纸上,紧凑地抄录下自己填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回复柳亚子。这首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诗人披带一路风尘,致敬“分外妖娆”的祖国河山;诗人捧着一颗真心,检视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骄子;诗人挥洒一腔豪情,向未来走去……结果,最后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笔超历史,一笔见精神,一笔显魂魄,一笔动世界。当时的旧体诗文坛领袖柳亚子说,这是一首自铸伟词的千古绝唱。这首词被刊登在重庆的报纸上,整个文坛震动了,不少文化人以为毛泽东是一个从西北来的土宣传家,没想到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令他们自叹弗如的诗人。
毛泽东诗词的普及和运用,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年1月,臧克家担任主编的《诗刊》杂志出版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从那以后,阅读和体会毛泽东诗词,成为整个时代的文化风尚。直到今天,许多人都能背诵一些毛泽东诗词。人们写文章,说话办事,还时常会引用几句毛泽东的诗词。毛泽东的诗人形象,深深嵌进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土壤。
实际上,毛泽东对自己的诗人定位,也是很在乎的。他生前为修改、编选自己的作品,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知道,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月逝世的。1973年冬天,八十岁的他还以老病之躯认真整理自己的诗词,似乎很想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诗词定稿。
诗词,也的确成为我们循着诗路脚步,去领略毛泽东心路历程的一个角度、一个窗口。
[1]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9、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