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7章 龙华献金,长郊迎敌
崇德县境,龙华庙。
相较于松江那个天下名寺之一的龙华寺,此处位于乡野之间的龙华寺分支之一的龙华庙便显得逼仄。
仅仅只有两三间僧舍,最宽广的当是正中间的佛堂,内供佛着布袋和尚样貌的弥勒菩萨,左右几名罗汉护法,便已经是此间寺庙的全部。
自从万历皇帝先后赏赐经书、佛像以及大量法器给松江的龙华寺,龙华寺的声名远扬江南,被誉为江南名山道场,被列为台宗十刹之一,四方前来朝山进香的人纷纷慕名而来,使得龙华庙会声名鹊起。
此处方丈主持便是自龙华寺而出,此处龙华庙更是方圆百里官民百姓每年举办龙华庙会所在。
今年的龙华庙会早已结束,龙华庙早已静谧许久,哪怕江南兵戈不断,依旧没有打扰此处的清静。
可今日,无数马蹄声打破了此处的平静。
佛堂内,十几名僧人在老方丈的带领下齐聚佛祖,不断念诵着佛经,好似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力量,以抵抗门外虎狼般的兵将。
“大师,请问此处供奉的是哪位佛祖?”
若无门外忙碌着埋锅造饭的兵马,博洛真好似一位普通的香客,向着正中间的弥勒恭敬礼赞后问道。
老方丈念了一句佛号后答曰:“弥勒菩萨。”
虽然满清因为统治原因极为推崇佛教,抑制道教,但博洛这种军旅出身的老卒伍自然是没有礼过多少佛的。
“菩萨?不对吧,我听闻弥勒不是佛祖吗?怎么此处供的是菩萨。”
老方丈脸色不变,解释道:“弥勒菩萨是佛门拟定的未来佛,需经历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成佛,此处供奉弥勒菩萨,乃是要告诫众生,苦难是成佛的必经之路,又警示众生,该来者自会来,而强求者终无所得,只需要时常保持心中欢喜,便如弥勒菩萨一般,终将至彼岸,达到西天极乐。”
博洛闻言不明觉厉,“原来如此,信众领兵至此,达到了贵刹清静,菩萨不会怪罪吧。”
老方丈温和的笑道:“施主虽居高位,以兵戈行事,但只要常怀礼佛之心,虽有小过,却终无大错,亦可成就怒目金刚,想来佛祖是不会怪罪的。”
博洛心中欢喜,又一次对着高坐的弥勒菩萨叩拜,起身后朝着门外高声道:“将本贝勒捐给佛祖的功德钱带进来。”
旋即,两名满人士兵抬着一口大箱子来到堂前,打开后满箱子的金银珠宝闪得老方丈眼睛花花,半天离不开。
然而有眼尖的小和尚看到了箱中的血迹,赶紧上前对着方丈耳边小声道:“方丈,珠宝上有血,恐来路不正啊。”
方丈回过头去怒目一瞪,呵斥道:“你懂什么,这位施主纵横沙场,带点血迹不是很正常吗?”
随后转头对着博洛笑着道:“施主如此礼敬重我佛,即使有所戾气,也可被我佛所化。”
“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施主常怀礼佛之心,持善举,些许小过,不足为惧。”
博洛十分高兴方丈的话语,笑着道:“方丈所言不错,我大清上下君臣最是礼重佛门,特别是我大清皇帝,常随京城周边的高僧学佛经,且多加敕封佛门宝刹。”
“这点金银算是信众代替我大清捐献的,之后回到北边还有重谢奉上,只是这些日子我等杀戮颇重,希望大师帮我们化解化解。还有啊,我军初来乍到,对于这周边水道不甚熟络,还望大师指点迷津啊。”
老方丈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与堂上供的弥勒佛一般无二。
“自然,自然,都是为了佛祖办事嘛,哈哈。”
————
“报,清兵前锋已经抵达北岸,夺取长郊渡口,正在不远处的河上架设桥梁。”
“报,清军主力出现在前锋之后,约莫千人左右。”
长安镇设在长安塘与上塘河的交汇处,位于东岸。
现在对于侯承祖最有利的安排便是等待清军架设浮桥成功,然后等到对面渡过一半时,自己半渡而击。
但有一个问题,清兵是骑兵,明军之所以能够将清兵围住,靠的就是河道。
若失去了河道之利,一旦过来了一部分清兵,任由他们在东岸驰骋,自己将失去围追堵截的能力。
最终,侯承祖还是决定出营,于长郊渡口列阵,堵遏清军的东进之路。
崇德至长安段的塘河间的可用渡口本就少,野生渡口一天也就可以送过来百多人,能大规模渡河的地方只有崇德和长安两处。
加之清军远道而来,本就因为是逃命时间不足,不熟悉本地情况,让他们沿着塘河找都要找个几天。
另一边,看到明军在河对岸立下整列,带头的清军将领依旧没有放弃架设浮桥。
之所以侯承祖没有下令用弓弩、火炮袭扰清军架设浮桥的行为,是因为架设浮桥的不是清兵,而是他们在周边强行抓捕的普通乡民。
以他们家人的性命相威胁,逼迫这些百姓架桥。
“就算袭扰又如何?清人还是会逼迫这些百姓行动,这浮桥早晚会架起来,徒增杀戮罢了,不如等到清人将桥架好,我军以逸待劳,清人骑兵在浮桥上不能骑马,步战我们还会害怕他们吗?”
侯承祖如是说道。
次日凌晨,对面的清军早早埋锅造饭,这边的侯承祖也同样下令早点放饭。
及至太阳一升起来,对岸的清兵便开始战前动员,一个个大吼大叫。
对于这种抢滩登陆,清军自然不会傻傻的骑着马冲过浮桥,而是放弃战马,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步战队,分三批沿着昨日民夫架设的浮桥,吼叫着向着东岸冲了过来。
这边明军早有准备,等到清兵走到河中间时,明军阵前的大炮、火箭齐齐发射,很快浮桥两岸升腾起高高的水花。
靠着求生之志,身穿三重棉甲,清兵终于是撑过了连番的火炮、火铳来到了明军阵前,双方眨眼间便混战一处。
明军靠着人数优势,很轻松的将第一批损失惨重的清兵击溃,然后是第二批、第三批。
很快,清兵攻入明军阵前的人数便增至五百人,几乎达到了对岸清军的一半。
侯承祖看着稳固的阵线,松了口气。
正当侯承祖放下心来时,后方突然有一名军士浑身染血的跑来,那是自己麾下的另一位夜不收,被他派往崇德方向打探敌情。
“报,东岸出现大批清兵,正沿塘线向我军所在疾驰,已进至我军不到三里处。”
侯承祖忍不住惊道:“东岸,不是西岸吗?东岸哪儿来的清兵?还大批?”
来报的夜不收一脸惨白的回道:
“不知这股清兵从何处寻得野生渡口,应该是昨夜渡过的塘河,今天一早就有塘兵在往北十里处发现一处浮桥,若不是标下有点本事在身,搏杀了两名清兵探骑,恐也步了沿线塘兵的后尘。”
侯承祖来不及多想,立即下令道:
“传令,左、右、后营立即依靠前营变半圆阵,将火器队都给我拉到后面来,随时警惕北面来敌。”
“另外,传令长安镇,让他们紧闭营门,不要轻出。”
“立即派人乘快舟南下海宁,请求郑镇海立即派兵北上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