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有山河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侘寂之美

日本的侘寂之美,向来是令人费解的。它既不似中国园林那般刻意雕琢,也不像西洋建筑那样追求对称完美。它只是静静地存在着,像一块被海水冲刷得圆润的石头,或是一截被风雨剥蚀的木头,在时光里慢慢老去。

何为侘寂?字面上看,“侘“意为简陋朴素,“寂“则是时光流逝后的沉淀。合起来,便是一种欣赏残缺、接受无常的美学。

茶道中那只故意做得不规则的茶碗,庭院里那棵歪斜的老松,乃至和室墙上那一块故意保留的斑驳——都是侘寂的具象化,这种美不事张扬,它躲在角落里,等待有心人的发现。

侘寂的起源,可追溯到日本中世的禅宗思想。当荣西禅师将禅宗从中国带回日本时,他带回的不仅是打坐的方法,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禅宗讲“万法归一“,讲“本来无一物“,这些思想渐渐渗透到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室町时代的茶人千利休,将这种思想发挥到极致。他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华丽茶具,转而使用朝鲜半岛传来的粗糙饭碗。在他看来,完美无缺反而不美,那些带着窑变、歪斜、裂纹的器物,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日本社会对侘寂的接纳,与其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这个岛国常年遭受地震、台风侵袭,木质建筑往往难以长久保存。与其执着于永恒,不如学会欣赏短暂。京都的金阁寺在战火中焚毁后又重建,人们并不执着于原物的留存,反而在重建过程中体会到“无常“的真谛。这种集体无意识中的领悟,使得侘寂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侘寂与人性之间,存在着奇妙的契合。现代人活得太累了,我们追求完美的工作、完美的家庭、完美的外表,却在这无止境的追逐中耗尽心力。侘寂告诉我们,残缺本就是生命的常态。那只缺了口的碗依然可以盛水,那面斑驳的墙反而更有故事。接受不完美,就是接受真实的自己。

一位日本老陶艺家的工作。他制陶时不使用转轮,全凭手感捏塑。做出的器物歪歪扭扭,表面布满指纹的痕迹。有人问他为何不追求规整,他答道:“规整的器物千篇一律,而每个不规整的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话颇有深意。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带着各种“不规整“来到世间的么?何必强求自己符合某种标准化的完美?

侘寂更是对人性的回归。在这个被数字和算法统治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像精密的机器——按时起床,按计划工作,按标准评价自己。而侘寂提醒我们回归本真,重新发现那些粗糙的、不规则的、带着时间痕迹的事物之美。就像老树根部的瘤结,虽然破坏了木材的“完美“,却记录着树木与风雨抗争的历史。

最动人的侘寂之美,往往存在于被忽视的角落。东京闹市区一间老铺的木质招牌,经年累月被雨水冲刷,漆色剥落处露出木材的本色;乡下一座废弃的神社,石阶缝隙中长出青苔,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这些景象不事声张,却比任何刻意的装饰更打动人。因为它们真实,因为它们承载了时间的重量。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在追逐那些光鲜亮丽的时刻,却忽略了平凡日子里的深沉美感。一个中年人眼角的皱纹,一对老夫妻沉默的陪伴,甚至是一次失败的尝试留下的教训——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残缺“,反而构成了生命最真实的质地。

我忽然明白了侘寂的深意。正如那些寺庙石板路上的苔藓并非刻意栽培,而是年复一年自然生长的结果。有的地方浓密,有的地方稀疏,全凭天意。他们从不刻意修剪,因为“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完美“。

我们活得太着急了,急着成功,急着证明自己,急着达到各种社会定义的标准。而侘寂之美恰如一剂解毒剂,它告诉我们:慢下来,看看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静下来,感受那些不完美的真实;停下来,欣赏那些带着伤痕却依然挺立的存在。

人性本就不该被束缚在完美的框架里。我们生而残缺,却在残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圆满。这或许就是侘寂给予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在承认局限中获得自由,在接纳无常中发现永恒。

茶已凉了,杯底沉淀着几片茶叶。阳光透过和纸拉门,在榻榻米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一刻的残缺,恰是生命最完整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