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你我的迷茫青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0章 燕京初行

2002年的夏天,炽热的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编织着一段充满新奇与期待的回忆。在这个骄阳似火、蝉鸣聒噪的季节里,发生了一件对我而言意义非凡的事情——我第一次踏出琴岛那片熟悉的土地,奔赴全国的中心——首都燕京。

我爸所在的单位承接了一个燕京的土建工程,那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项目,一座新兴的小区即将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而首要任务便是平整土地、挖掘地基。向叔,我爸单位的老板,经过深思熟虑,将这个艰巨而又充满机遇的活儿派给了我爸的项目组,让他带领团队远赴燕京,完成这项意义重大的工程。

燕京项目的工程量较大,耗时较长。我爸深知任务的艰巨性,也明白这将是一场持久战。经过初步估算,他可能要在燕京待上整整一年左右的时间,直到承包的工程圆满完工后,才能踏上归家的路途。

就在我爸准备奔赴燕京开启这场艰苦征程的时候,一个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惊喜降临了。也不知是不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心血来潮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他竟然提出要带我一起去燕京玩几天,等开学前再回来。当这个消息传入我耳中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像一只被放飞的小鸟,瞬间激动得难以自持。那可是要去首都啊,是那个在课本里、在电视上无数次出现过的繁华大都市,对于一直生活在琴岛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打开新世界大门的绝佳机会,让我如何能平静下来呢?

七月底,正值盛夏最热的时候,大地仿佛被一个巨大的蒸笼笼罩着,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燥热的气息。就在这样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我跟我爸一起,怀揣着对燕京的憧憬与期待,登上了开往燕京的火车。

在那个高铁尚未诞生的年代,K开头的快速旅客列车无疑是最快的火车了。可实际上,它与那些绿皮车相比,速度也就快那么一奈奈而已,真不知道它怎么就冠上了“快速旅客列车”的名号。尽管如此,它依然承载着无数人对远方的向往与追求。

我们特意买了晚上的火车票,心里想着在车上美美地睡一觉,等醒来后,就能抵达梦寐以求的燕京了。这个想法原本很美好,火车也确实按时到达了目的地。然而,从上车时的凉爽,到下车时的闷热,这巨大的温差变化,直接让我有些无法接受。要知道,琴岛的温度与燕京比起来,那可是有着明显的差距,最起码会低5 - 8度。如果是晚上的话,低10度都是有可能的。当我在燕京的清晨走出火车站,那扑面而来的热浪,就像一层无形的厚毯,紧紧地裹住了我,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情与火辣。

提前来勘场地的技术员宋工,开着一辆老款的三菱帕杰罗早早地就来到了火车站接我们。大清早的,天刚微微亮,他就将车上的空调调到了很低的温度。我一上车,就被那股寒意激得忍不住打了个寒战,仿佛从炎热的夏天瞬间穿越到了寒冷的冬天。

清晨六时许,天际已泛起鱼肚白,可那蝉鸣声却丝毫没有因为暑热而稍减,反而愈发聒噪地穿透胡同里斑驳的灰墙,仿佛在为这座城市奏响一曲独特的晨曲。护城河边的垂柳耷拉着被晒蔫的叶片,枝条在燥热的东南风中懒懒摆动,就像一个个疲惫的舞者,没有了往日的灵动与活力。树荫下零星坐着几位摇蒲扇的老人,他们脖颈间搭着浸湿的毛巾,眼神呆滞地望着河面泛起的粼粼波光——那里漂浮着几片柳叶,像被烤焦的枯舟,在河水中无助地飘荡,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无奈。

车子从三元桥立交这下了快速路,此时的三元桥,仍保持着1984年初建时的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结构,那独特的造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3上3下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泾渭分明,就像两条不同轨道的列车,各自有序地前行着。桥体两侧各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挤满了自行车洪流,一辆辆自行车你追我赶,镀铬车筐反射着正午阳光,闪烁着点点光芒,与桥下轰鸣而过的300路公交车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交通工具在这座桥上交汇。桥北侧的京顺路仍是重载货车主要通道,车尾扬起的尘土时常遮蔽桥体上“1984”的建成年份标识,让这座桥在尘土的笼罩下,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沧桑。机场高速路尚未完全贯通,桥南侧仍保留着通往顺义的土路接口,偶尔可见满载建材的拖拉机颠簸驶过,那“突突突”的声音,仿佛是这座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独特音符。

桥东南角的曙光电机厂厂区仍矗立着红砖砌成的锯齿形厂房,那红砖在岁月的洗礼下,已经有些斑驳,却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工业气息。厂区铁门旁“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尚未完全褪色,那模糊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激情。但厂区西侧已悄然竖起“凤凰城商业广场”的规划公示牌,推土机正在推平紧邻的菜地,远处塔吊的红色吊臂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城市发展的先锋,预示着这里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北角的国营中旅酒店仍是区域地标,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光芒,仿佛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堡,门前停靠着成排的皇冠出租车,那整齐的队列,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秩序与繁华。而对面农贸市场里叫卖冬储大白菜的吆喝声,又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两者构成了一曲奇妙的交响。

桥东北角的三元桥花园用地还是一片待开发的荒地,野草丛生的空地上零星支着卖建材的蓝白条棚子,那简陋的棚子就像一个个临时的避风港,为那些忙碌的工人提供着片刻的休息。往西穿过三源里北小街,鳞次栉比的“老莫”西餐厅、日坛宾馆商务中心与国营副食店比邻而立,那不同风格的建筑,仿佛是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缩影。国营理发店的旋转灯箱与新兴的“威娜美容院”霓虹招牌在暮色中争辉,一个代表着传统的坚守,一个象征着时尚的潮流,两者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此时的凯德MALL尚未动工,但三环边已出现挂着“赛特奥莱”招牌的临时服装市场,仿冒的Gucci腰带与真丝睡衣在塑料棚下泛着可疑的光泽,吸引着那些追求时尚却又囊中羞涩的人们。

我爸他们的工地就坐落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变化的土地上,这是一个占地面积约为1050亩(约7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的大项目。走进工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人们就像一群勤劳的蚂蚁,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他们将分批陆续前来,然后再从本地找一些临时工搭配,这样就能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施工团队,完成接下来的工作了。我望着这片工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想象着一年后,这里将崛起一座座崭新的高楼,那该是多么壮观的一幕啊!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