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概论篇
第一章 始祖文化概述
第一节 始祖及始祖文化概念内涵探析
中国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为核心的中华始祖文化则是其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如今,建设文化强国已成为我国文化战略的重要目标,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以中华始祖文化为依托,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使依托文化优势发展的文化富集区寻找到了突破口,也使历史发展有了新机遇。
一 始祖的概念内涵探析
在典籍中查询“始祖”的解释有两个。一是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1]如《仪礼·丧服》:“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二是事物最早的创始人。如后人奉老、庄为道家的始祖,这是“始祖”的基本解释。
关于中华始祖文化中的“始祖”,我们常说的是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广泛一点则是“三皇五帝”,再宽泛的说法即是包括古帝在内的上古所有的人文谱系。本章我们将对中华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作主要解说。在上古时代“三皇五帝”[2]有多种说法,主要以三皇为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说法是最广为流传的。
(一)伏羲氏与女娲氏
伏羲,又称包牺、宓羲、伏戏等,《史记》中神话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称为伏牺。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他具有龙身人首,传说他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并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八卦,因而“结绳记事”的历史就此结束,从而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在上古时期,伏羲成为“天下共主”并实现了部族联盟。《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3]《尚书》:“古者伏牺氏之天下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4]从文献中可看出伏羲作为人文始祖对中华文化有多方面、全方位的贡献。有作布、造网、发明火、作琴瑟、制杵、作历、制嫁娶、定姓氏、初创文字、画八卦、教民狩猎11个方面,其中以制嫁娶、定姓氏最为著名。伏羲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始,同时也定义了伏羲为“中国姓氏之源”[5]。
女娲氏,又称女阴、娲皇,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在上古传说中,女娲上半身是女性,下半身是蛇,是“三皇五帝”中唯一的女帝。在传说“女娲造人”中讲述女娲是人类的始祖,而还有些说法是伏羲和女娲的后代是现在的人类。《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6]《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封弟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7]女娲最主要的贡献为捏土造人与炼石补天,她是一个创造自然万物的女神。《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8]伏羲与女娲本为兄妹后变为夫妻,与《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地位相当。根据他们的贡献与所处的时代,张新斌学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个是伏羲与炎黄共为中华人文始祖的观点[9],另一个则是伏羲与女娲为“中华人文初祖”的观点[10],与有的学者提出了“伏羲氏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11]”的观点比较相似。另外有些学者不仅提出了“羲黄文化”的概念[12],还提出了伏羲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先祖”的观点。关于伏羲出生地,有甘肃成纪说、陕西蓝田说、河南濮阳说、山西永济说与四川阆中说等许多说法。与雷泽相关联的说法较多,所谓《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13]古成纪就是现今甘肃省天水市,《后汉书·郡国志》云:“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14]《补史记·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15]天水有伏羲庙、卦台山、古风台以及大地湾等遗址,还流传甚多与伏羲女娲相关的传说。而关于伏羲的建都地和丧葬地都在河南淮阳,这一说法并没有较大的争议。《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虚也。”[16]《潜夫论·五德志》云:“伏羲,世号太皞都于陈。”[17]古时称陈的淮阳,是陈国的故都,也是伏羲、炎帝建都之地。淮阳有画卦台,也有伏羲太昊陵庙,还有很多源自上古的民间传说与民俗活动,反映了淮阳在上古时期的核心地位。
至于女娲,其传说流传甚广,但在北方影响更大,晋、冀、豫三省太行山区都有大量的女娲传说与史迹,所以,太行山的定位为“母亲之山”[18]。《路史·后记二》所云:“太行,一曰母皇山,亦曰女娲山。”[19]山西洪洞县赵城的娲皇陵庙,大多数建筑虽已毁坏了,但仍保留了大量明清祭碑,反映了娲皇陵庙地位与淮阳伏羲太昊陵一样,为官方指定的御祭场所[20]。在与淮阳相邻近的西华县同样也有“女娲城”的史迹,遗留的女娲伏羲传说,同样值得关注。
(二)炎帝神农氏
炎帝,号神农氏,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明者。他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为后人做了很大贡献,如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耒耜的发明者就是神农。《周易·系辞下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21]《管子·形势》:“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22]《世本·作篇》:“神农作琴,神农作瑟。”[23]炎帝和黄帝在上古时期进行过三次非常激烈的战争,在战争过后炎帝与黄帝结盟,并归顺于黄帝。随着炎黄联盟的势力不断扩大,归顺炎黄二帝的部落也越来越多,而蚩尤部落仍不肯归顺,蚩尤带领着九黎,在涿鹿与炎黄联盟展开大战,这就是传说中的涿鹿之战,是上古时代的第二场战争。最后炎黄联盟获得胜利。《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24]对于炎帝的出生地和故里的说法,有山西高平说、湖南会同说、湖北随州说和陕西宝鸡说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把陕西宝鸡作为炎帝神农氏的故里。宝鸡建设面积达8100平方米的炎帝祠,又称神农庙、神农祠。而关于炎帝终葬地的说法,有山西高平炎陵、陕西宝鸡炎陵和湖南炎陵县之炎陵等。但古称酃县的湖南株洲市炎陵县,自晋《帝王世纪》有炎帝“葬长沙”的记载,宋代开始建庙,明清将其作为官方公祭炎帝的指定场所,现今,炎帝陵祭祖活动已是炎黄子孙寻根探源的重要表现形式[25]。
(三)黄帝轩辕氏
黄帝,名轩辕,远古时代华夏联盟首领,被称为中华人文始祖,五帝之首,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司马迁从黄帝开始撰写《史记》。《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26]黄帝在远古时代不仅仅实现了部落统一,还和他的妻子嫘祖在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有极大的造诣。《世本·作篇》中所记有:“黄帝作旃,黄帝作冕旒,黄帝造火食,黄帝见百物始穿井。”“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作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作调历,沮诵、苍颉作书。”[27]因此,黄帝占有重要地位。《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28]《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29]中国姓氏的根本来源于这些古姓,我们都可称为黄帝的子孙。黄帝文化无疑为民族之根。黄帝的出生地有诸如陕西宝鸡说、甘肃天水说、山东曲阜说、湖南长沙说等说法。而黄帝故里故有可查史料都在河南新郑。《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为有熊。”[30]《史记》集解:“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正义:“河南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路史·国名纪》:“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31]《大清一统志》《河南通志》等各类府县志均有大量的记载。关于黄帝的终葬地也有多种说法诸如陕西黄陵说、甘肃正宁说、山东曲阜说、河南灵宝说和河北涿鹿说等。但古桥山为陕西黄陵,《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祭黄帝冢桥山”。[32]《史记》集解:“《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古时称为“桥陵”的黄帝陵是历代帝王祭祀黄帝的地方。
(四)颛顼帝喾二帝
颛顼和帝喾均为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33]颛顼帝对整顿巫教,绝地天通有重要的贡献;民事纪官,设立五正;汇合八风,作乐《承云》;诛灭共工,一统天下。帝喾的主要贡献为:次序三辰,改革历法等[34]。颛顼和帝喾的成就虽无法与黄帝相比,但他们都为上古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上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部族首领。在1987年对百家姓的排序,中科院发现在100个大姓中,78个是属于黄帝族系的姓氏,而其中属于颛顼与帝喾二族的更有75个姓氏。“从血缘认同的角度分析,黄帝无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而支撑这种血缘认同的二大主干则为颛顼与帝喾”。[35]颛顼出生地为“若水”。但四川说与河南说两种都有若水。若水为汝水,或为洧水。而颛顼居于空桑,封于高阳,都于帝丘,葬于鲋鰅山,帝喾则生地新郑,佐地濮阳,封地商丘,都地偃师,葬地内黄,这些地点都与河南有关联[36]。颛顼帝喾二帝陵在今河南内黄有清理发现的元明清时期的陵庙遗址,尤其是发现了明清两代公祭二帝陵的御碑共97块,反映了明清两代共有90次的祭祀活动,不仅确定了二帝陵的遗址,也为研究古代帝陵公祭提供了完整的一手资料[37]。
(五)尧舜二帝
《史记·五帝本纪》描述尧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38]反映出这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尧命羲仲与和叔“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39]这是上古农业社会的重要事迹。“尧之王天下”[40]“尧治天下”[41]“尧有天下”“莫不宾服”,[42]这些赞扬之词说明尧之世,为理想之社会。尧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举荐舜帝,禅让天下。舜最大的成就是以德政与才干用人,他划分中枢职能形成初步的事务管理机构,诸如以“皋陶为大理”[43]“伯夷主礼”“益主虞”“弃主稷”“契主司徒”“龙主宾客”[44]等形成了基本雏形。“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45]用来称赞其以德的标准来用人。关于尧舜的出生地与终葬地的说法多种多样。尧帝的出生地有山西绛县说、河北顺平说等,但是最为著名的是尧都山西平阳说。而尧陵有山东菏泽说,菏泽的“尧葬谷林”最为著名,但是留存的遗迹有限;山西临汾说,临汾则有尧陵与尧庙,近年的影响则更大。舜帝的出生地有山西洪洞说、山东甄城说、陕西洋县说、浙江余姚说、河南濮阳说、湖南永州说等,近几年山东、湖南、山西等地对舜文化展开了大量的工作。舜帝的终葬地,最为著名的是山西永济和湖南宁远两地,早期不仅有大量的文献指出湖南宁远的九嶷山作为舜帝的终葬地,还有一些考古的发现。如今的舜庙和舜陵建筑规模宏大,影响深厚,反映了舜帝在上古时期的丰功伟绩在这些地方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从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始祖文化是上古时期的各种人文始祖优秀品质和文明的反映与记录,是民族历史遗产和智慧结晶的文化展现。中华始祖文化蕴藏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凝聚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强有力的内部凝聚力,把个人与他人、群体以及自然相结合,形成一种注重和谐的共生文化关系;另一方面是兼容文化,中华的传统文化接受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并融合外来文化形成特有的元素;最后一方面是经世致用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展现的重要价值,文化的本质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三皇五帝”作为早期的民族始祖群体所创造的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在原始时期便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形成了以炎帝、黄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道德源泉。
中华的根源文化主要是始祖文化,而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华始祖文化是中华的根源文化。上述的“三皇五帝”的出生地、活动地与终葬地等都是始祖文化的发源地。全国范围内有诸多以“三皇五帝”为主的始祖文化发源地和传承地等,如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安徽省、甘肃省、河北省、湖北省、湖南省、山东省、四川省、浙江省。
从始祖文化的分布来看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三皇五帝”等人文始祖的活动范围较大。关于伏羲、炎黄、颛顼和舜帝等始祖的出生地和终葬地众说纷纭。有四川阆中说、湖北随州说、湖南炎陵说、河北涿鹿说、北京平谷说、四川若水说等,南达长江流域诸省,北可达北京及河北北部,地域范围甚广,这种遗迹的广泛分布表现了上古神话的流传之广以及人们对先祖的纪念。这也许与真实的历史存在异议,但是这些说法都具有历史悠久性。对于湖南炎陵县确立的炎帝陵和经考古查证的湖南宁远九嶷山的舜帝文化遗存,我们理解为是历史的复杂性所导致的。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炎帝、黄帝的活动圈以及舜帝南巡的真实含义,尽管这些都有待论证,但是始祖文化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第二个特点是“三皇五帝”这些人文始祖的主要活动核心区在黄河流域。虽然活动范围较广,但是始祖文化密集分布在黄河流域。最为主要的有四个密集区:晋南区,即山西的运城、晋城、长治三市,被定位为“根祖文化”,因伏羲、女娲、炎帝、尧、舜等文化在此均有分布;关中区,即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伏羲、炎帝、黄帝以及周秦文化的源头分布在这个区域,这一地区“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地域原点”[46];中原区,即河南省,“三皇五帝”的文化遗存都有分布,以伏羲、黄帝、颛顼、帝喾为重点文化;齐鲁区,即山东省,主要以太昊、黄帝、尧、舜文化为主。以上始祖文化密集的四个重点区,是中华始祖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中华始祖文化的核心是依附于人文始祖身上的发明创造,是华夏文明的开端,是中华历史的基础。从现代意义上看,中华始祖文化内涵更加广泛,诸如逸闻传说、祠庙遗迹、民情风俗等与始祖事迹相关的事或物都属于始祖文化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