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自然区位因素
一 地形概况
香港建制历史沿革的基本概况。香港,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秦汉三国及东晋初年属于番禺县管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平定南越,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3郡,南海下辖番禺等4县。香港地区与番禺治地相连,属番禺管辖,一直沿用至东晋。李郑屋村墓墓砖上有“番禺大治历”“大吉番禺”等铭文,就是该地区属于番禺管辖的明证。东晋咸和六年(331)至唐至德元年(756)400多年时间内,香港地区属宝安县管辖。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改宝安县为东莞县,此后经历五代、宋、元至明隆庆六年(1572),前后800多年的时间内,香港地区直属东莞县管辖。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分东莞县置新安县,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国逐步侵占香港地区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4]广东宝安县南部一个群岛,被称为香港。[5]历代政府对香港实施有效管辖,由此可知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割占香港岛,“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6]。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前据本年二月二十八日(1860年3月20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地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7]。1898年中英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英国政府租用新界,“今中英两国政府议定大略,按照黏附地图,展扩英界,作为新租之地”[8]。自此,英国在地理上完全占据了香港全境,由此可知本书所讨论的时段,香港基本上在英国政府管控中。
香港的地理位置。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内,全境面积为1071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为(包括附近小岛)75.6平方公里。九龙半岛(包括昂船洲)面积11.1平方公里。新界面积975.1平方公里。[9]香港在地理上“系合广东省珠江东口外一部分之岛屿与大陆而成,在政治上则合割让地与租借地而成”[10]。“香港之面积,东西十一哩,南北二哩乃至五哩,计有二十九方哩,凹凸参差,英国以六十五年之岁月,数千万圆之财力,拮握经营,不输让于欧美都市,市街之区画齐整,道路之修洁广阔,家屋结构壮大。”[11]
香港是以地势陡斜岛屿和海湾为主的海岛城市。香港岛以花岗岩相结合而成,山脉绵延,有维多利亚港。[12]香港“地势欹斜,度地居民者不得不因势而利导之。其由东至西,长约四英里有余。由南至北,阔约半英里有余。海傍之路,阔五十余尺,周环海口。惟兵房及军器厂是处独截然中断,地近海滨,便于上落,故货仓、货栈俱聚于此”[13]。香港之区位,“世界之所著名者,中土之南部,有香港在焉。香港,一孤岛耳,原名裙带路洲,位于粤省之南,珠江之口,为新安县属。地当北纬二十二度十三分,东经一百十四度十二分。其离广州也,约二百八十里;距澳门也,约一百二十里;与汕头海程相隔,则一百八十英海里。疆域四至,环海成山,东西皆有海峡,广约十一英里,南北由二英里至五英里,面积约计二十九英方里。集东亚南北交通总枢纽,英人恃为东方海军重镇”。香港交通十分通达,“九龙对岸,虽一水相望,然咫尺天涯,无陆可通。而香港地势起伏,由于陵阜变迁,或移山以填海,或凿岭以辟路,崇楼杰阁,高低不齐;商店街衢,依山傍水,倾斜者步步而升,岂知陟道之难!不平者层层而上,犹觉履夷化险。其于夜景也,灯光灿烂,有如天星,山陂明亮,恍似白昼”[14]。这是当年亲历者对香港地理位置早期的印象与认知。香港地区的岛屿在空间分布上,大体是西多东少;西部的岛屿开发利用较多,经济较为富庶,面积较大的有大屿山岛、青衣岛、南丫岛、长洲、鸭脷洲、马湾洲等,东部的岛屿开发利用少,较为荒凉,以东龙洲、佛堂洲、蒲台岛、青洲等较大。它们与香港、九龙、新界组成一个整体。[15]这就是香港被英国占领之后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整体。岛内地势稍低,海岸曲折,海湾众多,但开发程度不及岛北,主要的海湾有深水湾、浅水湾、赤柱湾、大潭湾等,是良好的避风港。[16]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具有海岸线曲折并且较长、海港众多的特点。虽然对于城市建设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非常适宜于港口建设。如:维多利亚港在港岛与九龙市区之间,面积6000公顷,宽1.6—9.6公里,吃水12米,这样船舶可以自由进出,可同时停泊150艘巨轮。[17]它的优越性确实如此。香港维多利亚港是世界三大优良天然深水港之一,它地处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居于北京、印度尼西亚纵线与东京、印度横线的交会中心,是世界航道要冲,欧美、日本进入南中国的最重要门户。[18]如此位置,不仅有利于香港轮船航运的出入,而且更是具备天然避风的能力,应付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可谓做到“地利人和”,具备一般港口无法比拟的自然条件。维多利亚港有三处入口:(1)从东边入港水道为鲤鱼门,可容巨轮进出,经太平洋从东北亚、美国、澳洲和日本而来的船,入口经鲤鱼门;(2)西边入港水道为硫磺海峡;(3)西北边入港水道为汲水门,凡是经大西洋、印度洋从南亚、欧洲、非洲而来的船只入口经汲水门。该港内有3个大海湾,即九龙湾、红磡湾和爱秩序湾。有两个避风塘,即九龙油麻地避风塘和港岛铜锣湾避风塘,是一个巨型的深水避风良港。[19]
尽管香港地域狭小,地少人多,土地贫瘠,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但是这些都不是制约航运业发展的瓶颈。相反,香港有利的自然环境,优良的港口,独特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港湾都适合航运业的发展,尤其是具备了港口建设所需的自然因素。同时,国际交通位置十分优越,就与我国内地的联系来说,香港位于珠江口之东,水路直通广州,通过广州可以和中国腹地构成极为便利的联系。就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来说,香港位居亚太地区要冲,是沟通远东各地、连接澳洲、欧洲、美洲各国的理想枢纽点,与各国的经济联系非常方便。[20]香港俨然成为欧亚之间水路的交通枢纽,从西面入口,轮船由南方而至及欧洲而至者;从东路入口,经鲤鱼门,轮船由中国北洋、新旧金山及日本至者;从东南入口,轮船先见香港钟灵毓秀的山峰。[21]轮船停泊之处,其旁有两埠,一则波勒克丕亚,一则斯泰齐不亚,至海岸则累石为栈桥,名曰斯坦挨利,小蒸汽轮船往来不绝,香港与九龙间交通,均以此相联络。[22]因此,轮船出入香港,比较方便,同时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船只,加速了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发展。
二 水文气候
香港的水运网络体系。香港地区处于潮湿的亚热带环境,径流丰富,地表水系发达,区内较长时间有水流的深圳河、元朗河、梧桐河、锦田河和城门河等。
深圳河,香港地区与深圳市的界河,系唯一可航船的河流,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平湖以南的九尾岭,上游称沙湾水,在三岔口接纳莲塘水后称深圳河,进入平原后,河床下降,流速减慢,继而先后汇集新界的平原河、梧桐河等重要支流及其他小水流,然后蜿蜒西向,在后海湾出海,全长10余英里。
元朗河,又名元朗沥山脊河,新界地区较大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大帽山支脉大棠山谷,向北流入元朗平原,在龙田村、马田村之间汇合经木桥头、田寮村流来的一条支流后,继续向北,穿过元朗市中心区。
梧桐河,香港主要河流之一,流域在新界北部,又名石上河,发源于红花岭,纳诸多溪涧,至马尾下附近,水流增大,渐成河流。在孔岭吸纳发源于九龙坑山的丹山河,复于军地汇合源自流水乡水塘的军地河,然后形成一系列的曲流,蜿蜒曲折经小坑村、上水华山,流至广九铁路与虎地坳道交汇处。
锦田河,新界西部河流之一,发源于大帽山西南,初为三四条小河呈西北、西向分流,先后于锦田东南的泰康村之南及西南的高埔村汇合,再往西北曲折流动,经过凹头,最后注入后海湾,长约4英里。
城门河,新界南部重要河路,发源于香港最高峰大帽山正东。先由几条溪涧汇合,通过一段谷地,向南流入城门水塘。在水塘南端经水坝向东北东流至泛滥平原,此后河道直通向粉寮、谷寮、白石等南面,在美林邨以北转向东南,经大围,东折流过李屋村、沙田,最后出沥源湾,全长仅5公里。[23]
香港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终年气温较高、四季花木葱茏、雨量充沛、春温多雾、夏热多雨、秋日晴和、冬微干冷的特点,富有热带气息。[24]香港的气候独特,“天气之温和,寒暑之适中,有如香港者乎?以言乎北,如东三省也,冰雪凝积;以言乎南,如南洋群岛乎,酷热殊甚,盖北则近寒带,而南则为热带耳。……然则,香港夏不甚暑,冬不甚寒,可谓占温带之适宜,而旅行者深觉天气宜人也”[25]。香港夏季冬季气候区别明显,夏季高温在8、9月,冬季与北方绝不相同,7月至10月为台风期,秋季气候最宜人。[26]
香港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冬天,亚洲大陆性反气旋经常带来寒冷及十分干燥的空气,致使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3月份平均气温在15℃—18℃,但温差悬殊,最低可在10℃以下。[27]香港位于北半球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适宜,温度适中。具备了长年不冻的优良港口的条件。香港位居亚热带之内,但有海风之调和,故夏季不过热,冬季不酷寒,其气候实较中国内地许多地方为良好。[28]这样的冬天至少在0℃以上,如表1-1所示。香港周围的海域包括重要的港口,在冬天都是不会封冻的。因此,香港轮船可以终年进行作业,大大延长了工作时长;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大提高了香港航运业的运输效率,扩大了其运营规模,从而促进了其航运业的发展。
表1-1[29] 日照时间、湿度、雨量及温度

续表

香港附近海域频频发生暴风或者台风等极端天气,严重影响了香港航运事业的发展,经常造成严重损失。香港风向,自9月至翌年4月,以东向及东北向为多,自5月至8月,以南向及东南向为多,自7月至10月则有台风,9月以后则有旋风,从前气象观测及台风警报,不甚精确,故屡屡受风灾。[30]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64-1951)杂志经常刊登香港地区遭遇到台风袭击的新闻,造成船舶损失的亦不在少数。1874年10月1日、25日、29日香港附近海域均发生台风袭击。[31]1904年,台湾附近发生飓风,其势头比较猛烈,第二天并未止息,有无损伤人口,并未可知。[32]1910年,香港遭遇大风袭击,初时由东南而来,后忽改而西南,测其行线,澳门及广州湾一带首当其冲,各轮船开始驶向港口内停泊,省港之间航线的轮船均已销声匿迹。[33]
综上所述,香港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水域发达等诸多因素,有助于轮船航运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政府通过相关举措可以降低和减少这些阻碍因素的影响。总之,香港自然区位因素是推动其航运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