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幼而学之与壮而行之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斵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译文】
孟子见齐宣王,说:“建筑一幢大屋,就一定要派工师去寻找大树。工师找到了大树,君王就高兴,认为他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如果木匠把木料砍小了,君王就会生气,认为他胜任不了本职工作。人从小学习一门专业,长大了就想用于实践。可是君王却对他说:‘暂时放下你所学的,听从我的话吧!’那将如何呢?假如这里有一块没雕琢过的玉石,即使它非常值钱,也一定要请玉工来雕琢它。可是一到了治国理政,您却说:‘暂时放下你所学的,听从我的话吧!’这跟您要教导玉工雕琢玉石,又有何不同呢?”
【评析】
人才学有一个原理叫作适才适所,即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放到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上。“要使天下的士子高兴地到本国的朝廷来,需要做的是,尊重贤德的人而任用有能力的人,使才德出众的人各得其位。”[15]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通过建筑房屋为例,说明辨别人才的重要性。
看木匠能否找到合适的木材,不仅要看木匠的眼光,而且还应该看现实中树木的实际情况。如果建造房屋需要大树,而现实中又有大树,那么木匠理所当然就应该找到大树;反之,如果现实中没有合适的大树,木匠也不能无中生有,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能脱离实际。
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在雕刻玉石这个问题上,玉石越是值钱,就越应该找最专业的玉工来雕琢。这里就需要专业水准,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所以,“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这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阐释,也是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的具体化。
本章涉及的成语有:“幼而学,壮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