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4],文王事昆夷[5]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6],勾践事吴[7]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8]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译文】

齐宣王问道:“与邻国打交道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说:“有的。只有仁爱的人才能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葛伯,文王侍奉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夫差。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乐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乐行天命者能保有天下,敬畏天命者能保有本国。《诗经·周颂·我将》说:‘敬畏上天的威灵,才能保佑天下。'”

宣王说:“这话真伟大!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好逞勇武。”

孟子说:“请您不要喜好小勇。用手按着剑,瞪着眼睛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只是凡夫俗子的勇武,只能镇住一个人。希望您能把它扩大。《诗经·大雅·皇矣》说:‘周文王一发怒,整顿军队,阻止侵莒的敌人,为周室带来福禄,以此报答天下人对他的期待。’这是周文王的勇武。周王一发怒就安定了天下百姓的生活。《尚书》说:‘天生万民,为他们安排了君主,安排了师长,这些君主和师长只是为了帮助上天来爱护百姓。有罪者和无罪者,因为有我在。普天之下,谁敢违背天的意志?’一个人在世上横行霸道,武王认为是奇耻大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武王也一发怒就安定了天下百姓的生活。如果您是也一怒而安定天下的百姓,百姓还怕您不喜爱勇武呢!”

【评析】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针对齐宣王好勇这一特点,先后以周文王和周武王为例,说明好勇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好勇。周文王和周武王也都好勇,但他们的好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好勇的主观动机不是个人争强斗狠,也不是个人的成败得失,而是为天下百姓的安定;二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在好勇里面不是凭武力和蛮力有勇无谋的血气之勇和匹夫之勇,而是包含人生大智慧和大格局,是一怒而定天下的豪气、霸气与英气,也是一怒而定乾坤的雄才大略的彰显。

很显然,孟子反对争强斗狠的匹夫之勇。他认为齐宣王还停留在单纯好勇的层面,是匹夫之勇的“小勇”,而不同于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好勇。因此,孟子启发齐宣王,希望他“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孟子区分了大勇与小勇:“小勇是驱动性作用,聚焦于外在目标,体现于生理、情绪的变化,着眼于个体实践行为的展开,可通过自身的修养加以调整;大勇是保护性作用,聚焦于内在目标,采取理性、道德的特殊形式,着眼于高尚的品格和人性的完善,是道德主体战胜困难、臻于理想人格的基础。”[9]《国语·越语上》勾践说:“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说明勾践历经卧薪尝胆,他不希望自己是匹夫之勇,而是希望大勇,通过赏罚分明,激励下属,战胜强大的吴国。

关于好勇,历史上有两个典型案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勇冠三军,但只是匹夫之勇,最终自刎乌江;古罗马皇帝康茂德也非常好勇,并时常到竞技场与角斗士或野兽搏斗,这也是匹夫之勇。孟子关于“好勇”的说法,启发一切管理者:管理是一种智慧,需要以人为本,而不是凭借管理者个人的好勇。

本章涉及的成语有:“匹夫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