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研究人物的思想颇具复杂性,不仅要厘清其思想脉络,对其具体内容给予细致考察,论证其迥异于或高于常人之处,还应了解这些思想的来源和它们在思想史中所处的历史坐标,这样才能较为准确而清晰地定位和评价人物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基本思路是,以王韬论“变”与“道”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围绕“富强”这一政治变革思想的核心与主轴,结合其思想中突出的中西融合之特色,对王韬的内政与外交思想的主体内容进行详细考察,在系统分析、仔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与前辈学人和后代思想家之变革主张的比较,来定位王韬政治变革论的历史地位,进而对其思想在当时社会,以及整个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启蒙意义和价值,及其局限性给予评价。
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重点在于介绍王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生活经历,及其政治变革思想的来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将王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追溯其来源和影响因素,同时对王韬政治变革思想的历史坐标给予初步的定位。第二部分,论证王韬政治变革主张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围绕其“变易”观和“道器”论,解析其思想中对中国“道统”的持守和异于传统的大同思想、混同中西的道器观,以及对“变易”的体认,从而确定其变革思想中迥异于传统之处的哲学依据所在。第三部分,这部分与其后的外交变革思想相对应,为本研究的主体内容,详细考察王韬有关内政变革的思想内容,首先,论证其内政思想的理论基础,即民本理念,并详细阐述其重民、养民、教民等思想内容;其次,从他对旧制与保守观念的批判出发,对其改良政治的主张,如君主立宪制度、弊政改革、人才观等内容给予系统论述,在分析的过程中,呈现其内政变革思想的特点与价值。第四部分,考察王韬的对外变革思想,以他的世界主义国家观为基础,爬梳、分析他的对外观念的演变历程,对其以“自强”为基础的外交思想和驭外主张进行详细解读。第五部分,评价王韬的政治变革思想在历史中的地位、价值和局限性。归纳、概括出王韬变革思想在近代的启蒙价值,并通过与前代魏源、龚自珍等地主阶级改良思想家,以及其后的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变革思想的比较,来确定王韬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得出其思想的特点、局限与启示等结论。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通过搜集、整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鉴别和研究,进而得出较为科学的研究结论的一种方法。具体到本研究,涉及三类主要文献资料的分析。首先,由于研究对象王韬是晚清时期的人物,对他的政治思想进行研究必然涉及史学的思维和方法,要做到客观、深入、全面地反映出其思想原貌,实现与历史人物的隔空对话,最基本的方法便是精读细品其原文著作,对王韬一生的四十余部等身著作进行有选择性的品读,在删选、精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来咀嚼玩味他的思想真谛。其次,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67]一个人政治思想的形成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和个人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唯有掌握他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才能找到其思想的历史坐标,从而为客观、准确地定位人物思想的历史价值奠基。最后,决定一个选题价值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创新度,如牛顿所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够看得更远。故此,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所有研究开启的重要基点。对于学界有关王韬思想的所有研究成果,以及涉及早期维新派的各种著作和论文资料都需要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总结,以此为基础来确立选题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方可做到有的放矢,唯有吸收前人研究的养料,才能使后来者的研究不断走向完善和深入。
(二)历史研究法
运用历史研究法,通过充分地占有历史资料,将王韬政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及演变的过程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解读他的思想主张所具有的前瞻性和历史合理性,运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王韬的政治变革思想及相应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既注重考察王韬于变局时代能超越前人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的诸多新思想、新观念对当时社会的积极影响与价值,也注重将其思想主张放在近代思想史演变的过程中给予历时性的考察与评价,对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客观定位。同样,要看到王韬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开端,此时,对于外部世界和完全异质于中国的西方文明的认知,远远超出了国人原有的认识范畴。王韬于这一新旧转换的当口,能提出诸如君民共主的政体改革理想,并突破洋务派的“道本器末”框架而提出变法自强的主张,以及既反对盲目排外的保守主义思想,亦反对如日本明治维新之全盘西化做法的理性精神等,于当时社会实属难能可贵且具开创性价值。而对其思想中所具有的矛盾性与某些带有理想化的改革方案等缺陷,也应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在充分考虑当时社会矛盾与现实的基础上,将其思想中所具有的个体性局限剥离出其无法逾越的时代背景,再予以分析和评判,如此,便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目标。
(三)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一种常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方法。按照《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的解释,比较研究法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或相异程度进行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我国学者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将比较研究法视为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将此法用于人物政治思想研究中,可以通过对相似或相异的时代和人物思想的对比,准确、清晰地定位研究对象在政治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思想价值与现实影响,从而客观评价人物思想的立场、价值及功过得失。本研究中,将对王韬的政治变革思想与其前辈学人、同代思想家,以及其后的维新思想家们进行比较,希望以此来凸显其思想中的独特创见与特点,同时也通过这种比较,为定位其思想在近世思想演变历程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