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乐安孙氏家族研究:以唐代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百世兵家之师”孙武

在孙书的后代子孙中,出现了许多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子孙凭(字起宗)为齐国上卿[16],其孙则是以兵法见长的著名军事家同时亦是政治家的孙武。

孙武(约前545—前470),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孙凭和孙书分别是孙武之父和祖父。也许缘于其祖辈以精通军事的家世背景,孙武自小也非常喜欢兵法、兵书,家中所收藏的远自黄帝、近至夏商周和春秋时期的历代兵书是他时常阅读的书籍。春秋末期,齐国国内发生田、鲍、栾、高四族谋乱。为了远祸避害,避免孙氏家族因与田氏家族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而招致杀身之祸,孙武全家便在孙凭的率领下出奔到日渐兴盛的吴国。在吴国,孙武因其精通兵法而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和重用,被任命为将。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有以下一段具体记述: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17]

孙武为吴王阖闾(即阖庐)作兵法十三篇,而后将其试之以妇人,由此得到吴王了解和信任,“卒以为将”。在吴国与南方十分强盛的楚国的诸侯争霸战争中,吴国大夫伍子胥认为“欲兴兵戈以诛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诸侯,非孙武之将,而谁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者乎”,于是吴王阖闾遂以孙武为将,对楚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伐楚战争。公元前509年,孙武、伍子胥率吴军“围楚师于豫章,大破之”。继而又对楚军巢地展开围攻,“克之,获楚公子繁以归为质”。公元前506年,吴楚两军又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发生大规模会战。战前,孙武和伍子胥针对“楚之为兵,天下强敌也。今臣与之争锋,十亡一存”的局势,建议吴王联合对楚国有怨的唐、蔡两个诸侯国,共同结盟伐楚。吴王接受二将“得唐、蔡而可伐楚”的建议,派使者出使唐、蔡,达成了“三国合谋伐楚”的战略决策。之后,吴、唐、蔡三国“舍兵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水为阵”。当时孙武统兵3万与20万楚军展开对决。战争中,孙武采用机动灵活的作战方略,迂回远袭,在柏举一举击溃强大的楚师主力,然后乘胜追剿,经过五战五捷,“径至于郢”,一度攻入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18],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对此,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在其军事学名著《尉缭子》一书中有这样赞誉:“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19]在给长期称雄的强大楚国以沉重打击后,孙武又率师北上,继而对齐国和晋国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孙武由此名显于诸侯各国。也正是在孙武的辅助下,吴国奠定了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

孙武不仅是著名的善战制敌的军事指挥家,也是名垂青史的军事理论家。他所著《孙子兵法》一书,是一部博大精深、思想深邃的军事理论名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百代谈兵之祖”[20]

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孙武兵法》《孙武兵书》《吴孙子兵法》等,全书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13篇[21]内容,探析、总结和揭示了春秋时期的战争规律、战争经验、作战方针以及治军原则,蕴含着巨大而又丰富的兵学理论和价值。如《谋攻篇》中所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知己知彼的思想;《形篇》和《九变篇》中所说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吾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作战篇》中所讲的“兵贵胜,不贵久”“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的速战速胜的军事原则;《虚实篇》《军事篇》中所说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避其锋芒、避实击虚的思想;《虚实篇》所说的“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思想;《虚实篇》“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的灵活机动、因敌制胜的作战方针;《计篇》中所说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兵不厌诈”的用兵思想,以及“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选用将帅思想[22]等。这些在世界兵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自《孙子兵法》问世后,历代政治家对其深邃的军事理论给予高度评价。如曹操在为《孙子兵法》所作序中,对该书众多深邃的作战策略给予这样赞誉:“圣人之用兵也,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23]唐太宗李世民对《孙子兵法》特别是书中的虚实军事理论更是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24]。自《孙子兵法》问世后,便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推崇备至,将其奉为兵学之圣典,以至于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25]宋人戴少望在《将鉴论断·孙武》中,虽然从儒家以仁义取天下的立场上对孙武操术颇有微词,认为孙武操术“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能克敌制胜为进取之图,而不能利国便民为长久之计”,但对其所撰《孙子兵法》用兵之术却倍加推崇,认为“孙武之书十三篇,众家之说备矣。奇正、虚实、强弱、众寡、饥饱、劳逸、彼己、主客之情状,与夫山泽、水陆之阵,战守攻围之法,无不尽也。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可穷。用兵,从之者胜,违之者败,虽有智巧,必取则焉。可谓善之善者矣”[26]。宋代著名政治家苏洵也以自己特有的认识视角,对《孙子兵法》十三篇所体现出的“言兵之雄”特色给予评价,指出从“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的内容和理论来看,《孙子兵法》无疑为“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27]。神宗元丰三年(1080),为了适应熙宁五年(1072)于武成庙重新设置“武学”之教学与考选武举需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人,承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缕板行之”[28],统称《武经七书》,以此作为由政府刊行的军事理论教科书。在校定、刊行的《武经七书》中,《孙子兵法》被选作全书之首,其在兵学经典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从前述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中可知,《孙子兵法》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国外引起巨大反响[29]。《孙子兵法》不仅走出国门,而且在国外的传播乃至影响力日益广泛和深入。

在春秋时期乐安孙氏家族发展史上,孙武无疑是其中一个关键人物。虽然孙武在帮助吴国建立霸主地位后销声匿迹,但正是因为孙武之声望,他的次子孙明才得以受荫被封为富春侯,食采于富春(今浙江富阳),由此与乐安孙氏一脉相承的富春孙氏得以出现并发展起来。富春孙氏自孙明封侯食采于富春以来,其家族历经秦、汉两代繁衍生息,到三国时期已发展成为江南地区赫赫有名的世家望族。而东吴孙权政权的建立,则使得孙氏家族的发展达到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