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基本框架与研究的主体内容
本书对中古乐安孙氏家族的兴起与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重点是以唐代博州武水乐安孙氏家族为考察研究对象,探析其家族先世、兴起与发展脉络及时代特征,对其家族科第与仕宦情况、联姻对象、家族文化以及文学成就等进行了考察和论析。
本书除了绪论部分(概述了中古乐安孙氏家族,对有关中古乐安孙氏家族的研究进行了学术综述,简要介绍了本书的基本框架与研究的主体内容)和附录部分外,主要有七章内容。
第一章主要对唐代乐安孙氏家族的族源、得姓始祖以及先世孙武与孙膑进行了考察论述,并对春秋战国时期乐安孙氏家族所凸显出来的尚武风尚的时代特征进行了阐释。
第二章在对秦汉魏晋时期乐安孙氏家族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安孙氏家族的尚儒门风,并结合历史文化语境,对魏晋南北朝乐安孙氏家族尚儒门风转变的时代特征进行了论析。
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对唐代乐安孙氏家族的考察,也是本书研究的主体内容。第三章主要梳理考察了唐代乐安孙氏家族崛起与发展的状况,对其家族科举、仕宦情况进行了具体论述。作为一个典型的仕宦家族,唐代乐安孙氏家族为官者表现出良好的政治德行和为政风范,为此本书第四章对该家族所凸显出来的悉心为政、诚厚为国、力行忠道的仕宦理念及其政治实践进行了具体阐释。为了维护和扩大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唐代乐安孙氏家族的联姻对象凸显出对名门望族的重视,为此本书第五章对该家族的姻亲家世进行了考察和论述。唐代乐安孙氏家族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以儒学相传、以仁孝为本的家风,形成了勤奋力学、好为文雅的家学,为此本书第六章对该家族所凸显出来的家学、门风进行了论析。唐代乐安孙氏家族不仅是一个仕宦家族,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家族,几乎每代都有以文学著称于世的成员,文学成就突出,在唐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为此本书第七章主要对唐代乐安孙氏族人孙逖、孙棨、孙偓诗文著述成就进行了征略与分析。
[1] (晋)陈寿编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13《魏书·王朗传》附《王肃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16页。
[2] (唐)孙保衡:《唐故滑州白马县令乐安孙府君墓志铭并序》,载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9页。
[3] (唐)孙保衡:《唐故宣义郎京兆府蓝田县尉乐安孙府君墓志铭并序》,载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0页。
[4] (唐)魏征:《隋书》卷76《文学传·孙万寿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5页。
[5] (唐)孙保衡:《唐故滑州白马县令乐安孙府君墓志铭并序》,载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9页。
[6] 张卫东、陈翔:《唐代文儒孙逖家族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7] (唐)孙逖:《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载(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13,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82页。
[8]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7《百官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1页。
[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10] 有学者指出,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学者就开始了对家族制度的研究,出版了吕思勉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中山书局1929年版)、陶希盛的《婚姻与家庭》(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高达观的《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正中书局1934年版)、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王伊同的《五朝门第》(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43年版)、瞿同祖的《中国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等专著。日本学者则从40年代开始,出版了加滕常贤的《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研究》、清水盛光的《支那家族的构造》(岩波书店1942年版)和《中国族产制考》(岩波书店1949年版)、牧野巽的《支那家族研究》(生活社1944年版)和《近世中国宗族研究》(日光书院1944年版)、守屋美都雄《中国古代的家族和国家》和《中国古代的家族研究》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著。进入80年代后,家族史的研究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徐扬杰的《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和《明清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冯尔康、常建华等编著的《中国宗族社会》(“社会史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朱凤瀚的《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郑振满的博士论文《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博士论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朱勇的博士论文《清代宗族法研究》(“博士论丛”,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以及常建华的《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等(参见陈爽《近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4日)。21世纪是家族史研究继续发展和兴盛时期,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这一时期的家族史研究除了一些宏观性的成果外(如陈其南先生的《家族与社会》,联经有限公司2004年版),主要侧重于某个具体历史时期或某一历史时期具体家族的探索,或者侧重于某一区域家族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如王善军的《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林济的《长江流域的宗族与宗族生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夏炎的《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刘焕阳的《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黄宽重的《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
[11] 劳允超:《孙子里籍述略》,《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2] 霍印章、李政教:《孙子故里“惠民说”新证——惠民县出土北宋乐安吴尧墓志铭考》,《管子学刊》1992年第1期。
[13] 霍印章:《孙子故里“惠民说”再证》,《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4] 宋书其、杨祥林:《孙武故里考析》,《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15] 荣先、牛万政:《孙武里籍考辨》,《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
[16] 郭光:《从两部〈一统志〉论广饶是孙武的故里》,《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17] 骆承烈:《孙武里籍考》,《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18] 陈可畏:《孙武故里考》,《管子学刊》1991年第3期。
[19] 刘蔚华:《孙武故里探原》,《管子学刊》1991年第3期。
[20] 张效忠:《孙武故里新说》,《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1] 唐瑭、董晓波:《〈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6日。
[22] 孙远方:《〈孙子兵法〉的国际传播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7日。
[23] 李桂峰:《〈孙子兵法〉在日本与欧美的传播与研究述略》,《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4] 苏桂亮:《〈孙子兵法〉域外传播研究——以书籍流通为中心》,《滨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25] 吴荣政:《论〈孙子兵法〉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6] 高殿芳:《〈孙子兵法〉在日本的传播源流简述》,《日本研究》1988年第4期。
[27] 高殿芳、穆志操:《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8] 苏桂亮:《孙子兵法研究在日本》,《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9] 吴学文:《从文化视角看日本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孙子研究》2015年第5期。
[30] 熊剑平:《日本对〈孙子兵法·用间篇〉的研究与运用》,《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1] 佐藤坚司:《孙子研究在日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2] [日]平间洋一:《〈孙子兵法〉对日本海军的影响》,《军事历史》1991年第1期。
[33] [日]宇佐见哲也:《日本军内外对孙子研究的发展状况》,《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
[34] 王亚萍、刘文娟:《〈孙子兵法〉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滨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5] 于汝波主编:《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孙子兵法研究史》共分13篇,其篇目分别为:《孙子兵法》酝酿产生时期——远古至春秋;《孙子兵法》研究发轫时期——战国;《孙子兵法》初期校理时期——秦汉;《孙子兵法》早期注解时期——魏晋南北朝;《孙子兵法》的注释高峰时期——隋唐五代;武经首位确立时期——宋元;《孙子兵法》疏解阐发时期——明代;古代孙子研究的终结和再造——清代;《孙子兵法》与近代西方军事融合时期——中华民国;孙子学创立及大普及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孙子兵法》传入外国的初始时期——7世纪至19世纪;《孙子兵法》传播及影响不断扩大时期——20世纪;20世纪国外关于《孙子兵法》的应用理论研究。除了上述13篇外,还有“‘孙子兵法八十二篇’证伪”和“1993—2000年《孙子兵法》研究论著知见录”两篇附录。
[36] 黄朴民、高润浩:《孙子攻守思想述论》,《孙子研究》2015年第1期。
[37] 尚伟:《〈孙子兵法〉中的军事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理论学习》2014年第7期。
[38] 黄朴民:《〈孙子〉真伪及价值》,《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39] 阎盛国:《〈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40] 褚良才:《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 刘春志:《序言》,载褚良才《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42] 阎盛国:《〈孙子兵法〉所见战时经济问题探析》,《孙子研究》2018年第2期。
[43] 张其海:《孙子武德思想的内涵及传承路径研究》,《孙子研究》2018年第2期。
[44] 亓文婧:《山东昌邑一带孙膑崇拜习俗考略》,《孙子研究》2018年第2期。
[45] 邱复兴:《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6] 陈相灵:《〈孙膑兵法〉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7] 侯艺林、张宇翔:《〈孙膑兵法〉之精兵思想——兼谈孙膑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及对后世的影响》,《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48] 徐炳杰:《〈孙膑兵法〉军事学术价值探析》,《孙子研究》2016年第1期。
[49] 韩红宇:《论〈孙膑兵法〉的民本思想及其时代价值》,《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50] 吴显庆:《论〈孙膑兵法〉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战略决策研究》2011年第4期。
[51] 王晓雪:《〈孙膑兵法〉的流传、失传及研究价值初探》,《管子学刊》2008年第3期。
[52] 姜涛:《从〈尔稚注〉看孙炎对郑学的继承》,《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第2期。
[53] 臧清:《唐代文儒的文学与历史承担——从张说到孙逖》,《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4] 任红敏:《吴越烟霞染诗情——宦游吴越对孙逖山水诗创作的影响》,《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5] 欧阳明亮:《论孙逖“文儒”身份形成之渊源》,《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56] 王冠一:《从“文贵形似”到“形神兼备”——读孙逖山水诗》,《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3期。
[57] 欧阳明亮:《孙逖与他的山水行役诗》,《兰台世界》2009年第4期。
[58] 欧阳明亮、郑莉:《唐代诗人孙逖与他的〈宿云门寺阁〉》,《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2期。
[59] 张卫东:《唐代文儒孙逖籍居之地考释》,《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60] 张卫东、陈翔:《唐代文儒孙逖家族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61] 张葳:《唐中后期的官僚家族与科举——对孙逖家族的一种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62] 许友根:《唐代孙逖科举家族成因初探》,《唐都学刊》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