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乡村空间书写流变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空间”成为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重要的书写对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的“乡村空间”书写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演变,映射了不同历史时期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根据乡村空间书写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征候的差异性,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大概可以划分为“十七年”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1949—1976年)、新时期(1977—1999年)、新世纪(2000至今)三个历史阶段。

本书以“十七年”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新世纪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典型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为研究对象,探讨小说乡村空间书写的对象、空间书写的特点,以及空间书写的演变所映射的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第一章,绪论。本章论述了研究的起源与背景、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释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厘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廓清乡村空间书写流变的历时轮廓等。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论述了本书选题的起源,小说中诸如地域地貌、各类场景、物象景观等乡村空间的书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因此,本书尝试从空间书写视角来研究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乡村的发展与变化,具有合理性。第二节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乡村小说空间书写研究的现状。目前针对乡村小说的文学史研究,乡村小说的文化表征研究,以及乡村小说的艺术形式研究较多,而针对乡村小说的空间书写研究较少。因此,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乡村作为空间中的“物”而存在。第三节介绍了本书采取的研究方法。本书除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整理法、比较分析法、社会历史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外,还采用了文学地理学与文化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释“乡村小说”“乡村”“乡村空间”的概念,表明“乡村空间”是与“城市空间”相对应的空间。厘定了本书研究的对象与研究范围。阐明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小说中实有可见的“具象空间”,以及由民俗事象形成的“非具象空间”。第五节阐述了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的阶段性演变过程,揭示了乡村空间书写呈现的社会与文化变迁。

第二章,传统文化的消逝与革命政治文化的兴起(1949—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传统文化仍影响乡村,乡村聚落空间书写的特点是“依山傍水”“自然生态”。同时,由于革命政治生活逐渐成为乡村的主要生活形态,乡村的民居文化、民俗与民间信仰、生产劳动等都受到影响,空间书写出现了政治化转向。

本章主要以周立波、浩然、柳青、丁玲、赵树理等当代作家的典型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本章共分六节。第一节主要分析了“十七年”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长篇小说乡村聚落空间书写呈现的特点,表明传统文化影响了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成。同时,在革命政治文化影响下,聚落空间书写中出现了“合作社”“供销社”“水渠”等新质元素。第二节主要分析了民居空间书写呈现的特点,剖析空间书写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变化。政治文化影响了民居空间的呈现,民居空间书写映射了乡村各阶级之间的斗争与对立。第三节分析了在政治文化影响下,乡村的民俗装饰、婚丧嫁娶仪式、民间节庆等空间的书写具有政治化特征。以“龙王庙”“土神庙”“堂屋神龛”“墓地”等为代表的民间信仰空间,被具有政治意味的符号所置换,映射了乡村社会精神文化的变迁。第四节分析了会议室空间、集会空间的书写。会议空间书写成为“十七年”文学的鲜明特征,具有某种精神权力控制的实际意义,代表着乡村宗族文化让位于革命政治文化。第五节分析了农田、水渠与合作社的书写特点,表明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对中国乡村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家庭生产向集体生产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生产过渡。第六节分析了在时代变迁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中集镇空间与商业空间的书写,表明传统乡村并非完全封闭,乡村逐步向现代化过渡。

第三章,新时期长篇小说乡村空间的书写(1977—199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传统文化逐渐在乡村复苏,乡村逐渐从封闭型半封闭型走向开放,与外界交流增多。各类型商业经济蓬勃发展,乡村出现许多商业空间。本章主要以周克芹、路遥、贾平凹、何申、浩然、张炜、贺享雍等当代作家的典型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

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聚落空间呈现的特点。聚落空间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空间书写中出现了新质元素,如“城”“镇”“新房”“新路”等。这些新质空间书写的出现,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开始改变,中国乡村文化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第二节分析了民居空间书写的特征。与“十七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同,因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民居空间书写体现了农民贫富的差距、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民价值观的蜕变;而民居内部装饰空间的书写,体现了乡村文化的多样性。第三节分析了民俗与民间信仰空间书写的变化。随着传统文化逐渐恢复,婚庆民俗、丧葬习俗等民俗开始复苏。庙宇空间与祭祀空间等信仰空间的政治特征弱化,它们开始与当地旅游结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第四节主要分析了公共商业空间(街道、集市),私人商业空间(私人商店、个体户的各种摊点)的书写特点,以及责任田、工厂与农业园等生产与工作空间的书写。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与劳作模式,大集体生产让位于家庭生产,生产空间变得多元化,商业文化逐渐影响乡村。

第四章,城市文化的渗透、融合与新变(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在乡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产生新变,不断呈现出新的空间形态。小说中出现了新的工作空间、休闲与娱乐空间的书写,新世纪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空间书写呈现多元化特征。本章主要以贾平凹、周大新、孙惠芬、贺享雍、关仁山等作家的典型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分析了乡村聚落空间的书写。受到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发生了质的改变,虽然文化的继承性仍然存在,但新质空间大量呈现,甚至完全改变了传统聚落的空间结构和文化内涵,如整齐划一的村庄、荒芜空旷的土地、商业氛围浓厚的乡村街道、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等。聚落空间的新变,意味着乡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特色正逐渐消失。第二节分析了乡村民居空间的书写。表明21世纪传统文化在乡村得到延续,但城市文化进一步影响乡村,农民价值观也随着改变,城市建造观念影响了传统民居的建造,年轻一代与父母的居住观念不同,传统的家庭文化受到了冲击。第三节分析了乡村工作空间的书写,与“十七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作空间不同,新世纪乡村的工作空间是工厂、乡镇企业、矿区等。传统的工作空间——土地变得空旷,有的被转卖成为工厂或商铺,土地价值发生变化。第四节分析了民俗与民间信仰空间的书写,表明传统民俗依然在乡村得到延续,但有新变特征。民俗与商业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有的民俗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改变。信仰观念的虔诚度降低,信仰文化多元化。第五节分析了公园、广场、影院、舞厅等乡村休闲娱乐空间的书写,表明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提高,乡村休闲娱乐设施越来越多。同时,大量返乡农民创业,带来了城市文化,影响了乡村传统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总体来看,中国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反映了当代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