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古典散文与中国文化之关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为汉文化圈的散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中国和韩国同属汉文化圈,中、韩古典散文同根同源,同形同貌。并且,韩国古典散文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都吸收了中国散文、中国文化的诸多营养。研究韩国古典散文,不但会为中国古典散文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更会拓展汉文化圈的散文研究领域。

(二)可以丰富韩国古典散文的研究成果

在文体研究领域,诗歌研究一直是主流。关于韩国古典散文研究明显存在着诸多不足,缺乏理论深度,并且研究的面过于狭窄,偏重个案研究、个别文体研究,缺乏宏观、整体的研究和把握。本书力争在整体、宏观上考察、论述韩国古典散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接收、发展、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为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有意义的参照

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各方面交流源远流长,包括政治、军事、外交、语言、文化等,其中文化、文学的交流更为密切。通过韩国古典散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韩文化交流的特有的方式和途径,如韩国古代出使中国的使者留下的关于出使的纪行,以及他们眼中的中国风土人情等,为我们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等提供了域外的视角。再如,韩国古代出使者购买了大量书籍,他们在序文、记文、书札等散文中都有记载,对我们了解当时的书籍交流及书目文献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1] 李岩、徐健顺:《朝鲜文学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2] (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3] 郭英德:《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断想》,《光明日报》2015年4月2日第16版。

[4] 郭英德:《论〈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集成〉的编纂宗旨》,《文艺研究》2015年第8期。

[5] “其第一层面的意义,指的是与文学文本相关联的特定的文化形态,包括生存状态、生存习俗、心理形态、伦理价值等组合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它具有特定时间中的共性特征;其第二层面的意义,指的是文学文本的创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作者,个体或群体的创作者)在这一特定的‘文化场’中的生存方式、生存取向、认知能力、认知途径与认知心理,以及由此而达到的认知程度,此即是文学的创作者的‘认知形态’,它具有特定时间中的个性特征。”参见严绍璗、陈思和《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