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关注“文化”因素应该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寻根文学”创作潮流的兴起,在理论和创作实绩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议。不容否认的是,寻根思潮的出现促进了文学不断挣脱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负累,加速了文学本体化的回归,尤其是其因“文化”概念的引入制造了文学与文化间的深层联系,使文学因文化而多了几分厚重,文化亦因文学而引发了浓厚的文化热,并悄然引导中国文学偏离追踪意识形态热点的传统写作,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美学品质。时至今日,虽然“寻根文学”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对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的思考仍在继续。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拥有辽阔疆域和有效行政管理及美妙文学现象的文化大国,它所属的各个区域不仅具有独立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规律,而且具有时间长、空间广的特征。从整体和本质上而言,区域文化和文学属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区域文化和文学,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精神支援,同时也弥补了学科体制在时间上的断裂和文学史研究在空间上的缺失。此外,关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问题,它对区域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都有实践性的意义。
本书以冀东这一区域为单位讨论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区域的划分,有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以及人口等多方面的基础与条件,与行政区域也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冀东“三市”(承德秦皇岛、唐山)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特点,他们之间的文化关联相较于河北省其他行政区域接触更频繁,文化联系更紧密,且具有一体化倾向。
第二,冀东文化虽然属于燕赵文化的燕文化圈,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使其在文化上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第三,冀东区域已形成“山庄作家群”和“唐山作家群”“青龙河诗群”等实力较为雄厚的创作群体以及“山庄文学”“山海文学”“港口文学”“地震文学”等创作实绩,且其很多作品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故而可将冀东作为一个文学区域来进行讨论。
在冀东这片热土上,流传着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和“不食周粟而死”的佳话,留下了“老马识途”和“寻蚁求水”的典故,吟诵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千古绝句,诞生了影响全国的大剧种——评剧、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矿井、第一辆标准轨迹铁路、第一桶水泥和第一件建筑陶瓷,出现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穷棒子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和“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人文精神”。
在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的孕育之下,冀东热土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不管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一辈作家,还是从改革开放的号角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还是因为种种“机缘”后来才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作家,他们都生存、挣扎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土地也宿命般地积淀在他们的心里。对他们来说,这片土地不仅意味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温暖的自然家园,也意味着一种强大的可以信赖的文化根系。心中的厚土孕育了笔下的厚土,他们的作品像土地一样朴素而凝重。同时,冀东作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这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深沉激越的阳刚之气,从而形成了冀东文学的精神品格:它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力量;它开阔雄浑,显示了宏伟的胸襟;它古朴苍劲,孕育着勃勃生机。这些都是这片土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产物。
从自然条件来讲:冀东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土地与人的生长紧密相依,土地造就了这里的人们的个性气质和心理结构。从政治经济角度看,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以农业为经济中心,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定也是围着农业转的,作家的创作势必也会受到这种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把目光转到农业和农民身上。因而,冀东作家大多扎根于农村,恋土情结很重,他们善于从古典文学、民间文学以及乡土语言中汲取营养,形成了一种朴素、鲜活、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小说风格。他们从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多种角度探索土地的底蕴,使作品具有浓重的批判意识和理性色彩。从文化侧面来讲,冀东的滦河流域是冀东文化的源流,它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本质,这也必然规范和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从文学的内部规律来看,冀东文学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从古代文学到现代的“三驾马车”,都自觉地把现实主义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纯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都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冀东一代代的作家。虽然在近些年来,冀东文学创作表现出了方法的多样化和创作思维的多元化等趋向,但并没有动摇其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厚根基,反而使传统的现实主义走向更加开放的现实主义。
综观当代冀东文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它像燕山山脉一样曲折起伏,变化多端,但是它始终绵延不息,拥有着自己的风格和气派。虽然经历了波折与起伏,但是不管是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现实主义探索,还是一些年轻作家在艺术上大胆的现代主义表现方法的实践,冀东文学都始终不渝地传承着博大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表现对象上,冀东文学主要以乡土生活和农民形象为主体,而表现工人和知识分子生活和形象的作品相对薄弱,但近几年来稍有起色。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冀东文学一直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新时期以后一些作家在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形成了目前在创作表现手法上的多样化格局,但是基本表现方法和创作精神还是现实主义的。在作品的选材上,冀东文学多取近距离的现实生活,即便是写历史题材,也多是基于现实的思考。此外,表现乡土文化、地方特色、民情风俗等,更是冀东多数作家所注重的。
正如美国女作家弗兰纳尔·奥康纳所说:“美国小说中最好的作品向来都是地域性的……任何地方的人民只要有共同的经历,有一种认同感,有可能以共同的眼光阅读一段小小的历史,最佳之作就会转移到那里,就会在那里停留得最长久。”[1]冀东文学以内容的厚重、思想的深沉、形式的纯正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在文学变得浮化、软化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冀东文学创作现状还有许多的局限和不足,譬如表现和把握生活的距离太近,会出现概念化、感性化的现象,削弱了审美价值,影响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另外,一些青年作家,由于理论修养薄弱,难以准确地把握生活,还停留在对生活表面现象的堆积和描述上,还需要老老实实地沉在生活的底层,努力提高理论修养,准确把握和表现现实生活,把深邃的思想和完美的形式化为一体。相信冀东未来的文学创作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1]Richard Hofstadter:The Age of Reform:From Bryan to F.D.R,New York:Alfred A.Knopf,1956,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