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新媒体带给文艺评论的三大变化

黄鸣奋

新媒体至少从三个方面给文艺评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 评价标准的媒体性

新媒体带给文艺评论的第一个重要变化是凸显了评价标准的媒体性。对只习惯于用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两项标准来衡量作品的评论者来说,过去的做法只适应过去的时代,即媒体相对稳定,其作用往往被置于背景的时代,或者说媒体相对可控、其倾向相对可以预期的时代。新媒体在短短数十年间拓展了前所未有的诸多信息通道,造就了不计其数的自媒体,提供了艺术作品、艺术评论跨越不同平台迅速流动的可能性,促成了信息匮乏向信息过剩的转变,并且开拓了知识产权(IP)运作的巨大空间。在媒体系统变得日益复杂多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对所用媒体的选择拉长了菜单,另一方面利用媒体已经成为不二选择。复杂媒体系统的不确定性具体化为不可控性、不可测性、不可证性,既增加了文艺创作和评论的难度,又为发挥创造性留有余地。因此,媒体被置于前景,获得重视。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从事文艺评论的人不能不关注所评论的作品的媒体定位,也不能不关注自己为这些作品撰写的评论的媒体定位。

新媒体意味着和传统媒体不同的物理位置、心理位置和社会位置。它往往诉诸数字化、包交换,至少是由信息科技所支持,这是其独特的物理位置(赛博空间),网络评论也凭借上述物理位置而以跟帖、灌水、弹幕等形态繁荣起来。新媒体标榜自由、开放、互联网思维,这是其独特的心理定位。网络写手正凭借上述心理定位施展才华,网络推手也正凭借上述心理定位兴风作浪,网络监管同样基于上述前提来实施。新媒体创造并依托新阶层,其中最主要是创意阶层,这是其独特的社会位置。没有什么专家、权威或大师可以指望吃老本,如果他们的创意跟不上新媒体发展步伐的话;也没有什么草根、菜鸟或毛头不能受到尊重,如果他们的作品有魅力、评论有道理的话。

将媒体性作为文艺评论的重要标准,在实践中可以有许多不同做法。例如,将新媒体理解为传播平台,比较同一作品在不同媒体中被改编或戏仿而产生的变化,比较同一媒体因将先前不同来源的艺术作品或其片段汇集成超媒体而形成的新联系,比较不同媒体、不同作品通过IP彼此联系而形成的产业链等。又如,将新媒体理解为制作材料,致力于揭示特定艺术家、艺术作品在开拓艺术视野方面所做的贡献,尤其是在生态哲学指导下如何变废为宝,使被看成工业垃圾(包括这些年来数量俱增的电子垃圾)的那些存在物转化为艺术品而获得新生。再如,将新媒体理解为创造思路,深入探讨艺术家在把握和利用媒体特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技巧,一方面将人们熟悉的媒体陌生化而形成新感觉,另一方面将人们陌生的新媒体熟悉化而形成新隐喻。正是在诸如此类的评论当中,评论家作为文艺家和公众之间的中介发挥作用。

二 人机关系的交互性

新媒体带给文艺评论的第二个重要变化是突出人机关系的交互性。以往写评论,不论靠审美感觉,还是靠逻辑归纳,通常都不关机器什么事,虽然可能从审美现代性等角度对机器加以批判。新媒体引导、驱使或诱惑文艺评论工作者购买机器、使用机器,首先是计算机,还有各种嵌入式设备。如果想把握网络文艺的特色、了解网络作者的心态,就不能不自己上网、体验赛博生活。如果想写出让相信大数据的读者服气的文艺评论,就不能止步于个案分析、样本分析,也就不能不依赖于在线调查、软件统计。如果想不至于对与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一体化的数码作品说外行话,就不能不DIY,自己动手试试。在这个过程中,文艺评论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本行业建构起人机共同体,日甚一日地密切与信息科技、数码设备的联系,并和新媒体从业人员打交道。反过来,他们所进行的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所发表的观点不断成为新媒体的信息资源,成为各种数据库和文化专有云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渐渐渗透到文艺评论领域。这种成果不只是体现为先后大出风头的高端计算机,而且见于离普通客户不那么遥远的智能网、智能手机和智能程序。虽然苹果手机的语音助手还只能听懂用户几句简单的话,谷歌翻译所提供的译文还不算流畅,但毕竟软件已经能够从既有文档提炼出像模像样的摘要,能够模拟后现代思想家写出逼真的论文,能够凭借对曲调和色彩模式特征的分析预测文艺作品的流行性,也能够依据已提供的信息写作新闻报道。人机交互的成果无疑有利于人类机器助手的成长,也有利于人类思考自身的应有定位。就拿文艺评论来说,哪些任务交给人工智能软件去做更合适,哪些任务还是必须由人来承担就是已经或正在提上议事日程的问题。也许,未来人们应当关注的是元创作、元作品、元评论,或者说是制造能够创作的机器、生产能够自我复制的作品、评价机器本身所进行的评论。

将交互性作为文艺评论的标准,实际上是重视媒体性的必然结果,应当注意新媒体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交互性。交互性既是作为传播平台的数字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也是作为制作材料来源的数据库区别于传统艺术资源的重要特征,同时还是作为创造思路的互联网思维区别于传统艺术取向的重要特征。从交互性切入,文艺评论有望揭示人机交互以及以其为中介的人际交互(如网络投票、在线排行榜等)如何影响创作者的心态,基于数据库的新媒体艺术如何通过各种匠心独运的界面展示自己的风采,新媒体用户又如何通过新媒体艺术精巧的设计而获得参与者(甚至是共同作者)的身份。在宏观意义上,是运营商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者与鉴赏者之间的交互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他们作为企业的逐利要求和作为把关人的社会使命之间的矛盾,也是围绕交互性展开的文艺评论的大课题。

三 信息交流的全球性

新媒体带给文艺评论的第三个重要变化是信息交流的全球性。互联网早就被认为是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雏形,移动互联网加上大数据和全息显示,更是数字地球的重要依托。与先前各种通信网络相比,互联网的独特之处在于屏蔽底层的区别,保证各种不同的网络可以在遵守TCP/IP协议的前提下接入主干网。这样,各国分头建设的网络就有了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基本条件,这是传统的广播网、电视网所办不到的。由于网络建设的发展,经过数字化的各种艺术作品日渐汇集成可以共享的世界艺术宝库,通过各种自媒体得以发声的思想观点日渐呈现为不断变化的世界舆情,电子地图将这些对文艺评论来说至关重要的信息定位于具体地点,搜索引擎则为任何一个对文艺评论感兴趣的人提供进入艺术宝库、了解舆情的门户。在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革命爆发之前,由于媒体之间存在多种物理、心理、社会层面的屏障,整个信息世界主要是以“岛屿”式划分的形态存在的。如今,这些信息之岛正在聚合成为信息大陆,成为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的基点。

信息交流的全球性不仅意味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而且意味着各种意识形态(首先是价值观)、文化模式、利益诉求的碰撞、激发与融合。有句老话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更恰切的表述或许是:“越是为其他民族所认同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发掘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遗产,而且要致力于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寻找沟通不同文化的“丝绸之路”。新媒体既为我们创造了共享海量信息、接触多元文化的条件,又对我们提出了慎思明辨、兼容并蓄的双重要求。就上述意义而言,作为范畴的“全球性”是媒体性、交互性的延伸。只有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人类才能共同面对、恰当处理从资源短缺到恐怖主义威胁等全球性危机。

将全球性作为文艺评论的标准,是以肯定交互性的意义为前提的。即使在交通非常发达、人口流动极其便利的条件下,人们面对面交往的渠道仍然是有限的。与之相比,通过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所进行的间接交互要便利得多。正因为如此,在全球性的竞争中,那些在媒体建设(特别是媒体科技开发)方面领先的国家,往往可以更主动地制造议题、安排议程、输出文化、引领风尚。就此而言,推崇与媒体科技共生的新媒体艺术,因而将其他形态的艺术视为“传统艺术”或“旧媒体艺术”(虽然未必明言),使得那些媒体强国似乎顺理成章地占领制高点,将科技优势通过艺术产品在文化领域变现,并为自己所奉行的文化观念背书。实际上,艺术价值和科技含量并不是可以画等号的两个概念。虽然传统艺术在科技含量上不如新媒体艺术,但它们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不仅如此,传统艺术中某些富有人文底蕴的经典业已受到时间的检验,在新媒体语境中作为激发灵感的触媒、调整音符的律尺起作用,甚至可以充当缓解因科技日新月异而引发的普遍焦虑的良药。就此而言,全球性不是大一统,而是集合了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人类命运小生境。以其为标准进行文艺评论,必须要注意到这些小生境和大背景之间的关系。

从媒体性、交互性到全球性,是新媒体致力推动的潮流。不过,由此而衍生的每个范畴或命题,几乎都有对立面存在。如果将媒体性作为艺术的旗帜来挥舞的话,那么,人类的主体性该如何定位?如果将交互性作为新媒体艺术的特征的话,那么,主体的自主性又该如何定位?如果将全球性作为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旨归,那么,本土性该如何定位?既然把媒体性、交互性、全球性当成文艺评论的标准,就有可能存在将反媒体性、反交互性、反全球性奉为圭臬的文艺评论。如果我们想到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想到佛教所说的“拈花微笑”,便不难发现反媒体性的渊源;如果我们想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想到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明镜止水之喻,便不难想到反交互性可能也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想到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生活的美好之处,想到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9·造反》(Star Trek Insurrection),便不难推测反全球性事出有因。在万物皆为中介的意义上,媒体性和反媒体性是统一的。媒体性和反媒体性的矛盾本质上是人自身所包含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新媒体时代发展成为“一网打尽天下”和“作茧自缚”的对立取向。在“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意义上,交互性和反交互性是统一的。我们因与其他人的交互才形成了自我意识,因与机器的交互才形成了新媒体时代的电子人意识。人正是通过选择交互对象、交互时机、交互方式、交互内容、交互手段、交互目标等要素来显示自己的本质力量,上网或断网都只是某种选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全球性与反全球性是统一的。实际上,反全球化运动是针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本身所暴露出来的贫富悬殊、生态破坏等弊端而兴起的。由于受到广泛关注,这个运动本身也成为某种全球化。

(原载《艺术广角》2016年第4期,此处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