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教育与国际化
大数据驱动的高等教育管理与决策:质量保障与监测评估体系
王战军[1]
中国高等教育当前正处于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型期,有效保障和全面提高质量成为新的建设目标。20世纪末以来,中国通过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迅速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6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37所,高职(专科)院校1359所,研究生招生66.7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2万人,其中博士生招生7.73万人,硕士生招生58.98万人。此外,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48.61万人。高等教育的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预计到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短时间内的高等教育规模激增既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复杂的改革难题。中国高等教育近十年的快速增长,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无路径可循。学界普遍认为,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任务基本完成,全面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议题。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客观要求,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转型。
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现代高等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关系日趋复杂,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活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愈发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调整,高等教育体制逐渐从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向省级统筹、院校自主和基层自治转换;来自高校学术组织、行业学会、专业组织学术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产生这种变化的政治基础是中国政府实施的现代公共行政改革,改革强调政府要合理定位、转变职能,既非无所不能,也非无所作为,最终目的是建立有限且有效的服务型政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对于中国而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权力的去中心化,实现管办评的相对分离,形成政府、大学、市场(社会)多元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和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管理监测体系,就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化解危机、赢得竞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首要抓手。
研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要重视对制度体系的研究,即组织、政策、标准、程序等方面,也要重视对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研究,包括评估理念、质量观等问题的研究。实施教育质量监控是学校进行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质量监控就是对教育质量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和控制,通过分析教学观察获得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完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传统质量评估局限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或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有关环节,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敏感,缺乏系统性。科学的监测评估应具有空间尺度多样性,既重视高等教育系统的宏观层面,也重视其微观层面,数据粒度不应局限于高等教育系统和机构的内部,而应涉及各个层次,且与国际、区域、行业需求等数据相结合,以期为具有洞察力的决策提供依据。要破解传统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碎片化、静态化、简单化,突破管理决策的局部性、线性化和静态性,就需要树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研究、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研究理念,构建以全样本、全周期、全过程、全透明为特征的新研究范式,实现科学、理性的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
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一现实将改变中国教育研究和管理决策的方式。大数据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认识世界及自身的方式方法,也为大学治道变革、院系治理现代化的思维转换、制度创新、文化塑造提供了实践指南和方法论基础。高等教育领域的大数据除了高等教育状态监测数据库,还包括源动态的学校管理数据、教学活动数据、科学研究数据、MOOC课程学习行为数据、大规模学业测验数据、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社交网络数据、新闻报道数据以及经济、科技、人口等相关的社会公开数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正逐渐被运用于教育研究,并将对教育研究的范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和改进教育统计,完善教育数据信息国家服务平台,建立学生基础数据库和终身电子学籍档案等各类教育基础数据库,破除信息壁垒,构建全国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完善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体系和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建设。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深度数据挖掘和分析,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公众和政府决策。”2011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将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作为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提高监测评估能力的政策选择,印证了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亟待变革,以适应高等教育系统变化与治理变革的现实需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大数据支撑下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案例对大数据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合理性加以解读,以期阐明大数据环境下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变化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