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的霍乱细菌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霍乱与中国近代至抗战前的霍乱流行

一 关于“霍乱”

(一)“霍乱”简介

依据现代医学的认知,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dera)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这种霍乱弧菌于1883年被德国医生科赫在显微镜下发现(见图1-1),并于1884年确认为霍乱流行病的病原体,这成为19世纪科学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1]

图1-1 电子显微镜下的霍乱弧菌

图片来源:王旭东、孟庆龙:《世界瘟疫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霍乱弧菌有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和埃尔托生物型(el tor biotype)。过去,以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为致病因子引发的流行病称为“真性霍乱”,简称“霍乱”;而以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孤菌引发的流行病称为“副霍乱”。但这两型霍乱弧菌在形态和血清学上的性状几乎相同,且“真性霍乱”与“副霍乱”在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也基本相同,故1962年5月第15届世界卫生大会后不再区分“真性霍乱”“副霍乱”,而通称“霍乱”。[2]

霍乱是由于霍乱弧菌进入人体后,在肠消化道分泌肠毒素等多种致病物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外周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低钾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抢救,病人常死于低血容量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及肾功能衰竭”。[3]

今天的医学水平已可将霍乱的死亡率控制在1%,[4]但在现代医学未产生之前的19世纪,霍乱的平均死亡率达到50%:

最严重的腹病霍乱,在现代医学尚未出现前,平均导致半数的患者死亡,在十九世纪成为大流行病,侵袭世界主要的国家。[5]

1830年,俄国地处亚洲的阿斯特拉罕遭受霍乱袭击,其死亡率竟达90.8%,创下历史极端纪录:

1830年7月,阿斯特拉罕再次遭受霍乱,7月20日至8月15日疫情达到高峰,创下此次霍乱流行中俄国和欧洲死亡率的纪录,即总数为37320人的阿斯特拉罕城里,报告病例3633个,死亡病例2935人,死亡率高达90.8%。[6]

霍乱不仅死亡率高,而且流行性极强,表现在:一是发病急,其潜伏期最短仅数小时,一般1—3天,最长5—6天,其暴发型(干性霍乱)可于“发病后迅速进入休克,多数在数小时内死于循环衰竭”。[7]二是传播快,一个地域一旦水源被污染,或进入霍乱感染人群,便可迅速造成大范围的霍乱流行。[8]三是远程传播性强。霍乱流行过程中,其隐性感染者可占59%—75%,另有显性感染者中的轻型患者可占15%—18%,这些霍乱带菌者一旦离开疫区到达远距离的非疫区,便成为霍乱远程传播新疫源。[9]因此,19世纪霍乱这种原属印度恒河流域的地方性流行病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多次骇人听闻的世界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