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序
党圣元
季水河教授领衔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刊行,书稿校样排出后,他传来并嘱我写序。对此,我本应辞让,因为自感学识浅显、成就微薄,岂敢为学术成就远远在自己之上的季教授的大作写序呢?但是,我与季水河教授结识多年,在学术上相互交流甚多,彼此深知。他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成果给了我许多启发,我从他那里得到了不少教益。又,季水河先生年长于我,我一直视他为兄长,而他也以兄长一样的情怀对待我,在为人和为学两个方面我从他那里始终感受到如春风般的一股暖意。正是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便爽快地答应下来了。按照时间约定,我应该在今年春节之前就把序写好,但是因于诸事纷杂和自身的慵懒,一直拖延至于今而未能成篇,从而影响了季兄大著的出版时间,为此我心里感到十分不安。虽然这样,但是季兄还是一直耐心、宽容地等着,越是这样,越增加了我心里对自己的过责,于此特向季兄和出版社责编表示深深的歉意,季兄过我责我可矣,这样我心里反倒可以稍安一点。
季水河教授是一个非常勤奋、非常有学术意志和理论追求的学者。他一直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学、美学等几个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磨炼出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理论视野、思想锋芒、思辨韧性,以及叙学特点,从而成为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文学理论批评研究领域一位非常有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季水河教授治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追求思想和理论品位,并且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的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表了多篇充满思想活力和理论锐气的较有影响的论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通过长达四十年来的倾力治学、辛勤耕耘,季兄在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成就显著,迄今为止已经先后出版有《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阅读与阐释——中国美学与文艺批评比较研究》《美学理论纲要》等学术专著十多部,发表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的多向展开》《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百年反思: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问题》《胡风与冯雪峰:不同轴心的现实主义理论》《文学的异化与异化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派文学异化之比较》《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中的“自我扩张”》等学术论文百余篇,他的这些科研成果在学界产生了影响,可以这样说,季水河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他既见证了又以自己的丰硕学术成果参与了我国新时期四十年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与学科建设的进程。同时,他还主编有《文学理论导引》《新编比较文学教程》等几部教材,在文艺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专著,是季水河教授承担的同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他所进行的“20世纪中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关系研究”的第二部专著。在前几年面世的《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一书中,季水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的历史性、节点性问题作出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阐述,并且对新世纪、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反思与重构性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颇有建设性的学术见解和理论观点。这部新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前面所提到的《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一书所讨论问题之拓展与延伸性研究,因此需要将这两部书联系起来合而观之,才更可以看出这项研究工程的学术价值。《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一书,如同书名所示,主要是以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学术史层面的梳理与反思为主、以影响史层面的考察与论述为辅,展开多向度的研究。在是书中,季水河教授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发展演变进程划分为“经典著作译注期”、“理论体系探讨期”、“当代形态建构期”这样三个时期,对这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和代表性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而其中所着力探讨的诸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典型与现实主义”、“人学思想”、“艺术生产论”等核心范畴的形成发展、研究历史、当代影响,既有对以往历史进行梳理和反思的学术史意义,又有对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构整合理论资源的现实价值。除此之外,我认为在该书中,季水河教授对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走向多重资源整合”、“走向多种方法综合”这三个重要问题域之论析,更是体现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思想理论姿态,并且具有历史穿透力和现实眼光,这样的总结、反思、建构,这种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研究路径,对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之深化和学科建设而言,值得我们深思,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赏。而这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所做的工作,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中国的影响史研究为中心而展开,辅以学术史方面的反思,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经纬交织,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转型、演进和体系话语建构历程中的参与和引领作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现象级、节点性的重要问题域和重大理论问题的生成演化,均进行了深度分析阐发,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广度,从而使书中所阐述和讨论的内容,所提出的颇有建设性意义的学术见解,对于我们当下总结与反思20世纪以来、新中国以来、新时期以来、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学术史和学科发展史非常有益,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学科建设的路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先后出版的两部专著,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就是点与面结合,纵向与横向交错,在历史审视与和现实观照的交汇处、结合点发力,在学术史、影响史、观念史三重视野中梳理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的经验与缺失,发现和提出当下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就理论思考和学术研究的方法路径而言,确实达到了犹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圆照”之境地。因此,我认为,这两部著作分开来看,当然各具独立性,但如果合而观之,它们又汇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这一总的主题之下,呈现为一种彼此关联、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之关系,就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演变之影响与导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之创建与演进这三大论域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论析,既有宏观层面的扫描,更有个案和细节问题的深入探讨,因此是一项精心构建的系统化程度相对高的研究工程,值得学界充分关注。
还是回到本书上来吧。如该著“后记”中所讲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一书由“绪论”和十章组成,全书指导思想明确,问题意识突出;从书的章节划分和讨论的问题之归类来看,框架合理,结构谨严,逻辑清晰。因此,可以视为是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我认为,季水河教授的这部新著,对于20世纪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初级形态所作的梳理整合与分析评价,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空间拓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所进行的研究阐释,在学术的深广度上均有重要的推进。尤其是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民族形式、文学批评等范畴的深层联系等问题的重点关注和深入讨论,更是动态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当今中国所呈现出的蓬勃发展态势与旺盛生命力,并且密切呼应了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书中第八、九、十三章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和建设性意见,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对于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现实维度,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反思性和批评性,以及如何来重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观,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启发。当然,作为一部专著,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不可能不留下一些遗憾之处,在阐理析义方面也可能存在着深浅不一的现象,这些都是难以尽免的,这里恕不一一指出。我相信,该著问世之后,一定能够得到学界的关注,并且能够给当下的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一缕清风,增添几分春色。
再此为拖延许久才完成这篇不成样子的序之写作而向季水河教授致歉!
2020年4月22日 草撰于京西北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