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书写步入21世纪后呈现多样化、深入化趋势,代表性论著有刘锡诚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74]、董晓萍的《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75]、陈泳超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76]、万建中的《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77]、施爱东的《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78]、户晓辉的《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79]、毛巧晖的《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80]、刘波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研究》[81],等等。上述论著有的侧重宏观考察、有的立足建立中国话语体系、有的侧重个案研究、有的从关键词入手、有的从思想史切入,从不同视角呈现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术业绩及不足。
中国民间故事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民间文艺学中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初步构建起独立的故事学话语体系,形成了较稳定的研究队伍和本土化的研究范式。故事学是民间文艺学的重要分支。民间故事研究史是故事学的重要领域,对推动民间故事研究有着积极意义。本书力求在学术史书写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上有所突破。在研究的广度上,我们将少数民族、港台地区和海外汉学家的民间故事研究成果一并纳入,呈现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如英国的丹尼斯(N.B.Dennys)1876年出版的《中国民俗学及其与雅利安人及闪米特族人的内在联系》[82]不仅首次运用民俗学理论研究中国民间故事,还运用类型学方法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分类。如此来看,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开端并非始于周作人,而是汉学家N.B.丹尼斯。同时我们还将中国民间故事研究轨辙置于时代、民间文学学科地位、领军人物、人才培养机制、科研管理体制背景下进行综合考察。此外,我们还首次搜集了涉及民间故事的著作、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期刊论文,为故事学人提供重要的文献参考。故事学史的书写还应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深入剖析,而非蜻蜓点水式的概览式评述。我们在研读相关成果基础上,精心选择个案,选取比较研究、类型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机智人物故事、民间故事讲述等热点话题进行学理剖析,总结中国故事学人的本土化实绩与不足,凸显学术史书写应有的深度。学术史的书写应让故事学家说话,不是学术史书写者的独白。我们通过对刘魁立、刘守华、江帆、袁学骏等学人进行深入访谈,让中国故事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者畅谈学术心得。故事学家的陈述能让读者换个视角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发展历程,呈现一部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学史。
研究方法上,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尝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个案研究与访问调查相结合。以往的民间故事学史研究都从定性研究视角展开,或是对某一阶段故事学史的评述,或是对故事学某一领域成果进行总结,或是对故事学家的述评,或是对研究方法的总结,在已有的相关论著中尚未见到从定量视角展开分析。本书尝试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民间故事论著的论文数量、引用率、作者群体、年度分布、学术生态、研究热点等角度进行量化分析;再从专题角度对民间故事的类型学研究、形态结构研究、比较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故事讲述、搜集整理、生活故事等专题进行集中评述。通过对系列个案的深入剖析,分析当下困扰中国民间故事学前行的因素,探寻新的研究空间,夯实故事学的话语体系建设。我们还在故事学史中率先引入访问调查法,通过对刘魁立、刘守华、江帆、袁学骏四位故事学人的专访呈现民间故事学人治学方法及学术经历,展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历程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1]本书所指的民间故事是狭义的民间故事,即神话和民间传说以外的民间叙事散文体文学样式,沿用的是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的界定,“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富有幻想色彩或现实性较强的口头创作故事”。详见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页。
[2]刘魁立:《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3]刘守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刘晔原:《20世纪传说故事研究》,《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4页。
[5]施爱东:《故事学30年点将录》,《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6]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1—793页。
[7]万建中:《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5—333页。
[8]参见董晓萍《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
[9]董晓萍:《猫鼠型故事的跨文化研究——兼论钟敬文与季羡林先生关于同型故事的研究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0]董晓萍:《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11]杨利慧:《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2]郑土有:《论钟敬文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贡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3]万建中:《钟敬文民间故事研究论析——以二三十年代系列论文为考察对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4]张余:《论钟敬文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5]刘守华:《百岁老人千秋业——钟敬文与中国故事学建设》,《民间文化大风歌——钟敬文百年华诞纪念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124页。
[16][日]高木立子:《钟敬文先生: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开拓者》,《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
[17]康丽:《钟敬文先生与中国巧女故事研究》,《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
[18]陶思炎:《辛勤的探索 丰硕的成果——读刘守华著 〈中国民间童话概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19]月朗:《探索者的足音——评刘守华近年来的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6期。
[20]谭达先:《评刘守华著 〈中国民间故事史〉》,《汉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1]万建中:《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140页。
[22]王立:《佛经翻译文学与跨文化追寻的努力——评刘守华先生的 〈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
[23]肖远平、孙正国:《60载倾情于中国故事学研究——刘守华先生的治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6日。
[24]刘亚虎:《刘魁立在民俗学上的渊博学识和独特贡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5]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形态研究与共时研究——以刘魁立 〈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6]黄永林:《评祁连休 〈智谋与妙趣——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7]户晓辉:《类型: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8]高丙中:《故事类型研究的中国意义》,《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9]吕微:《故事类型划分的经验与标准》,《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0]钟敬文:《富于创见的民间文学研究——万建中 〈解读禁忌〉 一书序言》,《民间文化》2000年第11—12期合刊。
[31]刘守华:《民间文学研究方法泛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2]黄清喜:《民俗人生——记井冈学者万建中教授》,《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33]吴秀杰:《民间叙事的“外学”与“内学”——读江帆著 〈民间口承叙事论〉》,《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34]王志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论江帆持续性追踪研究故事讲述者的启示意义》,《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5]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36]侯姝慧:《民间叙事传承动态研究之力作》,《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7]过伟:《中华民间文学民俗学二十六名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8]月朗:《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比较研究发微》,《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4期。
[39]苑利:《进化论与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亚细亚民俗研究》(第2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69页。
[40]王煦华:《顾颉刚先生对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及贡献》,《文史哲》1993年第2期。
[41]许钰:《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口承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350页。
[42]户晓辉:《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科学方法》,《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43]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4]孙正国:《叙事学方法:一段历程,一种拓展——关于20世纪民间故事叙事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45]耿海英:《新时期普洛普的故事学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6]马学良、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47][德]艾伯华:《丁乃通的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以口头传统与无宗教的古典文学文献为主》,董晓萍译,《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48]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研究的批评与反思》,《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49]贾芝:《中国民间故事搜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播谷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3—378页。
[50]陈子艾:《民间文学搜集工作四十年》,《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新时代》,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157页。
[51]穆昭阳:《中国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史研究——以1949—2010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
[52]祝秀丽:《中国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研究史略》,《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53]李红武:《中国现代民间故事讲述人研究史略》,《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
[54]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55]段宝林:《二十世纪的笑话研究》,《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56]王旭:《从“笑话研究”到“笑话学”——基于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展望》,《民俗研究》2016年第1期。
[57]段宝林:《20世纪中国寓言研究》,《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70页。
[58]格日乐主编:《蒙古学研究年鉴》(2008、2009、2010),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编,内部资料。
[59]周炜:《国内外藏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60]陈岗龙:《改革开放三十年蒙古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1]包爱梅:《蒙古民间故事研究概况》,《蒙古学研究年鉴》编辑部,2011年,第272—275页。
[62]李丽丹:《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研究概述》,《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63]朱卫国、杨万寿:《裕固族民间文学(故事)搜集、整理及研究综述》,《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4]彭继宽:《土家族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工作回顾》,《民族论坛》1997年第4期。
[65]乌力汗:《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66]马晓琴:《回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67]过伟:《广西民俗民间文学采录研究之历史与发展》,《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68]田茂军:《50年回眸:湘西民间文学的搜集与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69]陈玉平:《三十年来贵州民间文学研究述评》,《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70]王甲辉、过伟主编:《台湾民间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1][日]西胁隆夫:《中国故事研究述评——谨就几个阶段的情况而言》,陈多、莫非译,《民族文学论稿》,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80—199页。
[72][德]艾伯华:《中国对民俗的使用》,岳永逸译,《民俗研究》2014年第2期。
[73][德]傅玛瑞:《中国民间文学及其记录整理的若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74]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董晓萍:《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76]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万建中:《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8]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79]户晓辉:《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0]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81]刘波:《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82]N.B.Dennys,The Folk—Lore of China,and Its Affinities with That of the Aryan and Semitic Races,Hong Kong,“China Mail”Office,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