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勘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内圣外王”源流考略

至少从刘向开始,《庄子》已经有“内”“外”“杂”之分,但并非所有的解释者都意识到这种“内”“外”“杂”之分的标准是是否为庄子本人手订。特别是,郭象芟夷本成为通行本之后,包括郭象在内的很多解释者在解释《庄子》时,很大程度上是将《庄子》看成统一之文本而认为此书皆为庄子本人之思想。这样,殿全书之后的《天下》篇被历来的研究者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该篇是庄子本人自发根荄的全书“后序”,即使严判“内”“外”“杂”之分的王船山,也承认此篇“浩博贯综,而微言深至,固非庄子所莫能为也”[1]。事实上,就本书所考察之三家庄学而言,郭象、船山、太炎在具体的解释过程中,的确是把此篇当成庄子本人之作品而做解释的。此篇拨动古今解释者之心弦者,正是“内圣外王”这一“微言深至”之语。

然则“内圣外王”本意究竟是什么,《天下》篇本身没有给出严格而精确的厘定,这就意味着“内圣外王”之内涵在具体的解释过程中存在着模糊域或弹性域。这样,由于解释者没有明确的版本版权意识,因此必然认为《庄子》全书最后的《天下》一篇最重要,而《天下》篇又以“内圣外王”一语为关钥,而这把关钥却存在着意义的模糊域或弹性域,这样就更增加《庄子》这一文本的开放力度。当然,虽然“内圣外王”在后人的具体解释实践中存在着意义的模糊域和弹性域,但其本意并非不可考定。要追问“内圣外王”之本意,就必须采取最朴实的解释原则,回归《庄子·天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