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勘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本书是在同题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17年)基础上修改删润而成,论文以“内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勘会”为题,勘会者,比较研究之意,即将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如果有意义,一定是各比较主体之间具有同异互见、离合相参之关系,正如黑格尔所言:“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贺麟译《小逻辑》)这种同异互见、离合相参的学术比较实则亦即章学诚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校雠通义》),“辨章学术”即横向比较然否是非,“考镜源流”即纵向比较思想迁流。此研究在历朝历代汗牛充栋的庄学诠释著作中选择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注做比较研究,其可比性在于:此三家庄学传注具有类似的问题意识与共同的思想会归,即发皇庄学“内圣外王”之道以对他们各自世道与时代作出哲学回应。

如钱宾四先生所言:“《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世。魏、晋之阮籍、向、郭,晚明之焦弱侯、方药地,乃及船山父子皆是。”并进而指出:“世益衰乱,私所会于漆园之微旨者益深。”(《庄子篡笺序目》)周秦之变前夜之战国(庄子时代),曹马交征才息又起八王鏖兵之西晋(郭子玄时代),天崩地解家破国亡之明清之季(王船山时代),晚近“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清季民初(章太炎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之四个乱世,庄子是乱世哲人,此三位则是乱世注家,因此他们的庄学可谓是乱世庄学。面对乱世,哲人便不是书斋中之经生若当下之我等,而是自矜为医国之手,自医而医国,自证而证他,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正是带着这种拯救天下、匡正世道的襟抱来注庄解庄,因此他们的学术之旅注定不是经济文章,而有“衣养万物”(《齐物论释》)之功。《天下》篇感慨“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此三位异代注家正是以“内圣外王”为重建庄学之纲领,可谓殊途同归。

正是带着对时代与世道之忧患而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使得他们的经典诠释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与自我特色,以至于诠释超越经典而成为独立的哲学著作,此即刘笑敢先生所谓“创构”(《诠释与定向》),即他们的解释不是“注不破经”,而是“借经造说”。明人钱澄之曾严格区分“著书”与“注书”两种学术范式,认为“著书者无人,注书者无我”(《重刻昌谷集序》),他强调“注”不能“以我夺经”。但中国学术史或哲学史的事实是,“注”距离“经”越远,经典诠释中“有我”越多,也意味着是更上乘之作,因为这是中国学术、中国哲学进步的长足原力和一般范式。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的庄学传注正是这类著作,他们在经典诠释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我”的影子,正是在“我”的观照下,他们的哲学借着庄生以扶摇直上,创造另外三个迥异于庄生原典的思想经典,这是此三家庄学传注的又一大共性。业师陈少明教授常说:伟大的经典需要伟大的解释者。信哉斯言,经典的伟大正是在不断地解释中生成,伟大的解释不断地反哺着经典的伟大。当解释超越经典而成为另外的经典之时,正意味着经典本来就是一个深邃寥廓却不将不迎的思想世界。面对“背叛”的解释,庄生有灵,必将会心于泉壤间矣。

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在他们各自时代都是第一流的思想者,因此,他们的庄学诠释学注定是庄学史上最精彩的庄学诠释学。同时,当他们分别以玄学、儒学、佛学、西学为视域诠释庄子之时,他们的诠释正好代表着古今庄学诠释学的四个谱系,即:玄学谱系、儒学谱系、佛学谱系、西学谱系(章太炎庄学兼涉佛学和西学)。他们作为第一流的思想者正意味着他们的诠释在各自谱系中都是集大成者,因此,这项研究尤其必要,这不仅是对三位注家的比较,更是对四种庄学诠释谱系的比较。庄学是“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哲学,章太炎称之为“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自述学术次第》),儒释道三教九流甚至西学(章太炎涉及西学)都能在庄学中找到应有的位置。郭子玄笔下的庄子是以“庙堂不异山林”立教而能做到同民事、历山川的“庙堂名士”,王船山笔下的庄子是一位“狂者不忘其初”从而能参赞天地化育的“儒门后学”,章太炎笔下的庄子是白衣示相、自证而证他的“大悲阐提”,也是以自由、平等观照众生的中国古典“自由主义者”。至于谁是真真的庄子,大概谁都不是抑或谁都是;庄子的本真面目如何,大概谁都知而谁都不知。

如题所示,本书(文)围绕三家庄学诠释学的“内圣外王”之道展开研究。在撰写过程中,本人自觉的学术意识或问题意识有(一)将哲人生存境域与哲学义理阐释相结合;(二)注重文献考证,对一些学术界存疑的学术问题重新考证;(三)重视哲人本身的学术流变,对哲人的学术历程作出相应考察;(四)特别重视以“内圣外王”为核心、以存在论为基础,构建三位注家之“内圣外王”哲学体系;(五)纵向学术史考察与横向哲学问题比较相结合。力或不及,其心则在焉。

此论文是在业师陈少明教授指导下完成。作为初学者,此书付梓之际,唯有诚惶诚恐,非曰能之愿学焉。论文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恳请方家不吝批评指正,其谬误所在,皆后进求道不精,与业师无关。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挚谢陈师多年之授学提携!现将陈师当时撰写之“导师评语”录之于此,以鞭策之:“庄学是古典学术的重要领域。历代积累有丰厚的研究成果,成为后人继续探究的基础。本文以对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理解为中心,对比分析郭象、王夫之、章太炎在注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异同,选题有独特的价值。作者对庄学发展的背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能抓住历代庄学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论述,论文既揭示三家注庄时各自不同的思想关怀,也展现出庄学诠释史所体现的思想变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是一篇比较出色的学位论文。”业师谬赞,实惭愧焉!

是为序。

西北政法大学 李智福

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