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本书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 本书结构
(一)本书结构设计说明
本书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总体上呈条块结构形式。
条,以时间为主线,在此主线上体现戴天惜家族的“变迁”(第二章至第四章)。家族的变迁是一种动态性的变化,本书结构的安排正是试图以动态方式来解读其家族变迁的原因。把一个家族的变迁置于两国(中国、菲律宾)、三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菲律宾马尼拉)环境下,由于两国三地政策不同、经济因素变动会引起其家族成员内部的变动和分化,家族与国家、地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个案解读,能更清晰地体会这种变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时代的气息,这便是本书动态设计的初衷。
块,以横向专题方式,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戴天惜家族的活动(第五章至第八章)。在取得经济成就后,他们以参与社会活动方面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每个专题作为一章节,如捐资办学、回乡投资、社团活动、家庭生活等内容,即从横向来研究家族的活动。
本书试图通过条块方式来全面解读一个家族的社会生活,从而能客观地了解当代海外移民活动以及国家、地区与家族、个人的命运关系。
(二)本书各章内容解读
第一章主要对几个概念问题,研究对象选择的理由、意义,以及本书结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解说。
第二章从闽南乡村角度来看移民的动力和传统,如家族的渊源和地理对乡村的影响,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的急剧变化对族人的生活影响,然后通过戴天惜族人对当时的中国与菲律宾生活环境进行对比,把他们的社会生活置于国际背景之下来解读。这种解读更能体现出复杂的国际环境,如国共纷争对海外华人的不良影响、新中国在经济建设道路上的摸索等对当时乡村移民动机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通过中菲两国的环境对比来考察移民的行为和动机。1965—1986年,菲律宾正是马科斯总统统治时期,统治前期政权相对稳定;而此时中国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中,一动一静两个不同的国家环境,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向。本章就从这种时代背景下考察移民的行为选择,移民从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来选择其行为,足见国家政策直接影响了民众对生活和未来的选择。同样,身上也带着祖籍国的时代和乡土印迹的跨国移民,在赴菲律宾后与老华侨之间产生了“冲突”,而他们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为了解当前新老华侨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第四章主要考察跨国移民在菲律宾家族“合流”后的事业“分流”。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南亚地区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跨国移民利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专心做好自己的实业,其中以“摩托车行业”为核心代表。随着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中菲贸易交往频繁,戴天惜家族与中国的联系也密切起来。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们内部也进行了第二次分流,在分流过程中又形成了围绕核心家族企业中心的诸多企业形成的“企业群”,而这种现象是以前学者所未曾注意到的。
第五章考察跨国移民在海外取得经济成功返乡后的慈善行为及对乡村建设的影响。海外华人在海外取得经济成功后有荣归故里回乡捐赠的传统与习惯。而这种传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政府利用这种传统,引导华人华侨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行为。在政府疏于乡村管理时,以戴天惜家族为代表的旅居海外的戴氏族人展开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为进入21世纪后以政府为主导打造“美丽乡村”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主要考察闽南乡村对教育重视的传统与习惯,以及跨国移民返乡后乐于捐资办学的传统。本章既考察了跨国移民热衷于教育的根源,又从管理角度考察了当前跨国移民在国内教育管理的新理念及其管理的特点。本章主要对当代华人华侨在幼儿、中学、高等教育体系的管理做深入考察。这既体现了戴氏宗族重教的传统,同样又从他们作为投资者的角度来考察其企业管理的特点,无论是从横向(当前他们所投资的企业)和纵向(以往办教育的特点)都可做一对比,可窥见海外移民的行为特点。
第七章主要论述跨国移民的社会需求与交往。海外华人生活在自成“村落”的社会里,在满足了经济基本需求后,他们要实现社会交往需求,社团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产物。本书以“宗亲会”“南安公会”“菲华各界联合会”三个社团为例来说明戴氏族人从村(乡)—县—国,这三层递进关系的认同,而这正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批旅菲华人的“华人意识”或“政治认同”。通过对戴天惜家族对华人社团的参与,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界精英人士在社团管理方面的能力,以及海外华人的团队与合作精神。
第八章从生活和教育等方面考察跨国移民的家庭关系,并针对其产生的现象和原因提出了只有中国实力增强,才能使更多土生华人产生归属感和祖籍荣誉感。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释放软实力(文化因素)对世界加以影响。
20世纪90年代后,闽南地区又兴起了一波新跨国移民,第九章分别从移民的背景、现状以及移民的特点对前一波家族移民做一对比,以体现移民活动的承继性。
第十章是结论。
二 本书研究方法与资料获取方式
(一)研究方法
1.历史学
本书采用历史学的辩证方法,客观合理地来看待历史问题。采用原始资料和档案资料结合,并采用一定数据分析来说明存在的现象。
2.人类学
本书大量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由于诸多是属于当事人的事情,故采用访谈方式得到第一手资料。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并从多方得到印证。
3.管理学与经济学方法相融合
本书涉及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必须运用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来进行阐述说明问题,揭示现象内部的本质问题。
4.社会学与历史学相结合
由于本书内容包含社会学知识,故运用社会学知识来分析其家族内部的情况。
5.统计学的方法
数据有时能清晰地反映一个事物发生的数量上的变化,故通过统计分析来说明内在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史研究经常所采用的分析手段与方法。
(二)研究手段
1.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任一事件的发生总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经济政策的制定所导致的结果也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进行特定的分析。为了能清晰地了解戴天惜家族求生存、谋发展的动机,就应详细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态势;把问题置于国际背景、地区环境和时代因素下来进行解读,从而使论证更客观、更合理。更因本书是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个体说明其共性的问题,故采用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2.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由于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因此,在资料获取上需要对当事人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对于访谈的资料又需要其他途径或方式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故笔者通过当时的报纸、其他相关事件的论证、实地调查,以及对其他人员的访谈信息来印证等,来对资料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和甄别,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取性。
3.区域研究与区域互动相结合
研究戴天惜家族的主要目的是以点带面地研究新华侨的变迁,新华侨与侨乡、与居住地、母国等的关系,本书既考察了菲律宾的社会状况,同时,也研究了中菲间的互动关系,这就是区域研究与区域互动间的关系。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587页。
[2]赵庆杰:《家庭与伦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3]徐杨杰:《中国家族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4]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441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9页。
[6]徐杨杰:《中国家族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7]徐杨杰:《中国家族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8]《社会学界》第九卷,1937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1990年)第三条规定。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1980年)第三条和第四条。
[11]国务院侨办:《关于华侨、归侨、华侨学生、归侨学生、侨眷、外籍华人身份的解释(试行)》(国侨发1984年2号),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编《侨务法规文件汇编(1955—1999)》,第153页。
[12]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13]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14]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15]冯尔康:《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16]参见冯尔康《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里面列举了一些已出版的宗族类书目。
[17]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郭志超、林瑶棋主编:《闽南宗族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陈启钟:《明清闽南宗族意识的建构与强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苏黎明:《泉州家族文化》,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版。
[18]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陈良学:《明清川陕大移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21]李晓玲:《东北地区家族制度变迁及其对家族成员关系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
[22]程皓:《移民家族的崛起与明清时期地方新秩序的构建——以山东掖县旧方志和族谱为考察中心》,《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23]张长虹、张大勇、姚晓静:《东南亚研究中文书目》;徐斌:《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论文索引》(2001—2005、2006—2010),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2010年版。
[24]徐云:《从引文分析看大陆华侨华人研究:基于 CSSCI(1998—2005)的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1 期;庄国土:《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世界民族》2009年第1 期;徐云:《再从引文分析看大陆华侨华人研究——以1999—2008年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载文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第2 期;邓三鸿、许鑫:《近10年国内华人华侨研究状况——基于CSSCI的分析》,《东岳论丛》2011年第11期。
[25]庄国土、陈华岳等:《菲律宾华人通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金应熙:《菲律宾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梁英明、梁志明、周南京、赵敏:《近现代东南亚(1511—199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任娜:《菲律宾社会生活中的华人(1935—1965)——从族际关系的角度所作的探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8]徐云:《从引文分析看大陆华侨华人研究:基于 CSSCI(1998—2005)的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29]邓三鸿、许鑫:《近10年国内华人华侨研究状况——基于CSSCI的分析》,《东岳论丛》2011年第11期。
[30]庄国土:《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世界民族》2009年第1期。
[31]庄国土:《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世界民族》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