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概述
一 概念界定
在阐述本书选题理由之前,有必要先对本书涉及的几对概念做一界定。
(一)家庭、家族和宗族概念
1.家庭
家,是“指居处的地方。段注: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叚借以为人之居”。[1] 所谓家庭,就其一般性特征,是以特定的婚姻形态为纽带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现在,国内普遍采用的是西方社会学家所谓核心家庭等的分类,比较适合于西方的家庭,但是,对于中国的家庭伦理和道德却不是很适用。皆因中国特殊国情和人文环境,一般采用传统概念。因为中国文化意义下的“人”是被置于“家”中的。在中国文化意义下,一说到“个人”就是指在“家庭”乃至“家族”中的个人,而不是指可以隔离开来独自的个人。由于个人需要在家庭人伦关系中进行定义,与之相关的中国人的伦理生活也必然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国的家庭又是很特殊的,这就注定了中国社会特殊的伦理格局。[2]
“历史上的小家庭,一般是指夫妻及其双亲和未婚、已婚子女组成的数口之家,包括二、三代人。小家庭也有人口多少之分,少的只有夫妻二人,或夫妻子女三四人,多的可以包括未逝的父母和子女已有的后嗣。大家庭一般指从兄弟、再从兄弟共财合爨的四代以上同居的家庭。大家庭人口也多寡不一,少者十余人、数十人,多者几百人甚至几千人。”[3]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的《社会学简明辞典》将“家庭”解释为:“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婚姻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这就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孙本文说:“家庭是指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之团体而言。故家庭成立的条件有三:第一,亲属的结合;第二,包括两代或两代以上的亲属;第三,有比较永久共同的生活。”[4] 本书倾向于大家庭,即以夫妻为核心,年老的父母和子女已有后嗣,如此构成比较符合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庭。
2.家族
家族则是指几个家庭基于一定血缘关系而组成的集合。费孝通说:“所谓族是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5] 而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家族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是指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虽然已经分居、异财、各爨,成了许多个体家庭,但是还世代相聚在一起(比如共住一个村落之中),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要构成家族,第一必须是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从男系计算的血缘关系;第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办法,作为处理族众之间的关系的准则;第三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系统,如族长之类,领导族众进行家族活动,管理族中的公共事务。不论哪个历史阶段、具有哪种形态的家族组织,这三个基本特点都缺一不可”。[6]
家庭和家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同居、共财、合爨,家庭是同居、共财、合爨的单位,而家族则一般表现为别籍、异财、各爨的许多个体家庭的集合群体。[7] 本书中说的“家族”则是指同一父亲名下孩子们所组成的家庭集合。
3.宗族
1936年,林耀华发表的《从人类学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提出了研究宗族的新方法,他指出:“宗族乡村乃是乡村的一种。宗族是家族的伸展,同一祖宗繁衍而来的子孙称为宗族,村为自然结合的地缘团体,乡乃集村而成的政治团体;今宗族乡村四字连用,乃采取血缘与地缘兼有的团体的意义,即社区的观念。”[8]
家庭是小单元,家族居中,而宗族则是以姓氏为中心的家族集合和汇集。从它们的范围看,则分别是从属关系。但在近期研究中,学者常把“家族”与“宗族”混在一起,所指代的实际含义则应从具体语义中去体会。
(二)跨国移民与华侨、华人定义
跨国移民传统上一直以华侨和华人来称呼。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9] 中国公民,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或外国者具有中国国籍,但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者不具有中国国籍。[10] 与“华侨”对应的英文词语有“Overseas Chinese”“Chinese Sojourner”“Chinese Abroad”“Chinese”等,在我国官方用语中,“华侨”的对应英文则严格限于“Overseas Chinese”。
华人,中国政府基于国籍法给予华人(外籍华人)以严格定义:“外籍华人指原是华侨或华侨后裔,后已加入或已取得居住国国籍者。”[11] 而庄国土教授则把“华人”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或华人文化)、具有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血缘和文化是华人属性的最本质特征,体现了客观差异的标识。[12] 英文一般经常使用“Chinese”“Ethnic Chinese”“Chinese Diaspora”。
华裔(Chinese descents),通常是指具有中国血统者(包括华人和有中国血统的非华人),其涵盖面比华人更广。华族(ethnic Chi-nese group),是由保持华人意识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稳定的群体,是当地族群之一,构成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这一定义上适用于解释东南亚华族。[13]
二 选题理由
(一)个案选择理由
1.个案研究说明
闽南地区历来有赴海外谋生的传统。近代以来,闽南地区大多赴南洋(东南亚)谋生,菲律宾便是主要侨居地之一。闽南乡民移民海外一般都以家族为基准单位,即先让家族中的一人赴海外,等其奠定经济基础后,再回乡携兄带弟及子侄等一个个地过去,从而完成整个家族的迁徙。但是,对于这众所周知的移民方式,即家族内部的变迁问题的讨论却从未展开过。想真正了解在移民活动过程中家族成员内部的变迁问题,只能深入家族内部,从不同的时代、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而个案研究就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单个家族的研究具有明显缺陷:一个家族的某些特征可能有其特性或出于偶然,不同的家族可能有不同的发家史,等等。如果想获得华人华侨家族坚实可靠的实证性基础,个案研究却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它的优势在于,在其研究的范围内,通过具体事件来考察其事件发生的一般性缘由,具有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的一般性效果和特征。固然每个家族都有其特殊性,但它同样具有时代的共性,正是这许许多多具有特性的家族构成整个海外华社。
为了避免其特殊性,在个案的选择上要尽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的一般情况。同时,为了能使其特殊性更清楚,必须把该家族置于当时的国家、地区环境下,注重家族的社会生活史领域,这样,才能真实具体地反映历史面貌,从而更清楚地理解移民活动,以及相关问题。
2.对象选择理由
菲律宾华人移民从籍贯上说主要以泉州为主,而泉州则又以南安和晋江为主。南安是侨县,大庭是侨乡,是戴姓聚居地。唐末,戴姓始祖从河南做民夫随王潮军定居于此,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以来,该族就有人移民台湾,近代以来,更是与南洋往来频繁。1949年之后,移民活动还在继续,同样以其家族为单位进行。其中,戴天惜家族就是该时期最主要的代表,他们家族成员从新中国成立初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完成全部家族成员的移民活动。因此,从移民活动来说,他们对闽南地区的移民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从其全部家族成员的移民来看,又具有资料完整性特征。
从移民的动机来看,近代以来的移民活动都肇因于经济因素。因此,他们在移民海外取得经济成就后都会回乡进行捐资办学或为家乡建设等慈善活动。相似地,他们在居住国则表现在为当地社会做慈善,积极参与当地华人社团等,争取成为华社侨领。这些华人华侨的共性在戴天惜家族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应该说,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社会活动正是众多移民向往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经济特征来看,菲律宾华人企业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戴天惜家族的企业群正体现了这一特征。因此,在对象选择上,本书避免了大集团、大巨头企业的特殊性,因而选取这一最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群。
从文化传承来说,南安戴氏家族一直以秉持欧阳詹的思想自居,其族人在明代就有人专门研究欧阳詹,并保持完整的家谱资料,在家族内部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家族文化。当然,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从而在其家族成员内部也有了一定的分歧和冲突,而这些也都具有当代家族的普遍性。
(二)本书研究范围
家族是社会基层单位,以家族成员的活动作为考察的线索可以牵扯出诸多的社会现象和时代因素。比如,以往研究中倾向于海外华人对于故乡的影响,但移民海外的华侨对居住地的华社同样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和影响又将如何?作为家族又如何化解这些冲击?由于家族成员移民时间不一,从而在其家族成员身上也带有时代烙印,这些时代烙印对他们的创业、社会生活以及华社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是什么因素促使当代乡民又走上跨国移民之路?国家、家族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又是如何在异国他乡展开经贸活动?在海外究竟有没有华人网络?这个网络起了多大的作用?这些都需要深入戴天惜家族创业史来考察才能有所得。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菲律宾华商大多是中小企业主。国内对于海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因缺少资料而难以入手。而中小企业究竟如何管理?家族成员企业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在中国的投资管理又如何?与在菲律宾企业相比又有何不同?通过对在华投资企业的研究,对当前国内中小企业的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国家权力与华人关系角度来看,国家权力对海外华人有多大影响?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本书试图通过戴天惜家族成员参与的社团来解读这一问题。他们有选择地参与社团又反映了哪种价值观?通过参与社团的变迁,能否看出中国华侨政策的变化?
从家族内部来看,戴氏家族经过“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其家族文化是否还存在呢?如果存在,他们对于家族内部关系的调节有什么作用?这些家族文化在新生代的土生华人身上又曾受到多大影响?土生华人与祖籍国的态度和关系如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其家族文化和道德都受到影响?经济与家族文化间的关系如何?以上问题正是本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三)研究时限的说明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70年代后期,大规模的中国海外移民活动基本停止,持续300 余年的中国人移民东南亚大潮中断。”[14] 改革开放后,移民活动重新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移民活动停止似已成公论。而本书考察的对象,其家族移民自新中国成立初起至20世纪80年代完成,填补了学者认为的时间空缺。尽管国内政策比较紧张,但是,闽南人还在继续进行移民活动。只是从直线变成曲线,从地上转到地下。在特殊情况下的移民人群,自然形成不同的人文特征,在不同的人文特征下具有不同的活动特点。
从家族角度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因在“土地改革”中没收和征收了族田,消灭了家族制度的物质基础,把家族制度当作封建制度的构成部分一起被消灭。“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堂和家庙又被当作封建糟粕而被破坏。然而,当前闽南地区宗族意识很浓,而海外族人对国内宗族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这一时段的研究,可以很清晰地反映这一脉络。所选取的时间段,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间,宗族(家族)所发生的变迁,从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这段时期政策的变化。
三 本书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学术价值
1.家族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功能
家族是中国社会存在的基础,它之所以具有很强的适应力、生命力完全基于其家族内部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来自对血统的认同和祖宗的信仰。家族观念是小团体主义文化,可是,它作为中国文化特色,又使人们因为家族观念而对中国文化认同,从而使中国文化对国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产生爱国主义思想。[15] 家族文化可以使人们从爱家人到爱族人、乡人、国人,从而具有很强的融合能力。
2.从移民史看,戴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迁徙史中的一个缩影
戴氏家族从中原地区来到东南沿海,再从中国东南沿海迁徙到海外。通过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移民家族在海外生存的状态,进一步了解华人家族在海外社会生活中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从经贸关系看,戴氏家族的经济活动可以体现东南沿海地区华人经贸网络的存在
通过一个家族成员在中国、菲律宾两国之间的生活变动,了解国与国间的关系,把国家关系的变化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来体现。戴氏家族移民的动因是经济,通过他们的生存方式、活动范围从而形成一定的活动空间,即沿海地区经贸互动的形成便由此而来。
4.从乡村角度看,戴氏家族的移民是一部闽南乡村的变迁史
本书的家族生活在闽南的一个乡村,他们的活动与乡村的变化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中国农村的管理及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乡村、农民的命运。为了改变个人命运,他们走出了乡村;在异国他乡取得经济成就后,在中国政府许可下回来参与家乡建设,改变家乡面貌。从一个海外家族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中国农村的政策变化等问题。
(二)社会意义
1.宣扬家族文化,促进家庭和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受到破坏。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传统家庭道德败坏、新的道德体系又未曾建立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家庭问题。在当前中国,金钱关系浸透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的温馨大为减少,家族内部关系变得淡漠。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家庭关系还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成员间的感情协调又将走向如何?是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家庭道德的败坏?通过移民海外家族研究发现,国人丢失的一些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却在海外华人家族里继续存在。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他们却还固守着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和道德。通过海外移民家族研究可以认识到:在未来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中国,我们很有必要重建家族文化,确定家族道德标准,为构建未来文明和谐的家族生活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家族的研究,可以宣扬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更新国人对“家”的认识,确立一种新的“家庭”(家族)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基础保证。
2.为政府制定侨务政策提供一定借鉴和依据
一个有海外移民活动的家族在不同时代和政策里生存,可以看出中国的侨务政策导向。在了解到海外家族成员社会生活的变化后,政府或相关部门在制定对华人华侨政策时可做相应的调整。大使馆对当地的华人华侨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一些方针政策及措施,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如新侨与老侨的冲突、海外华人实际需求等。大使馆可以通过社团了解并掌握海外华人动态,政府对华人社会的引资、引智,两岸关系对华人社会的冲击等,这些都关系到海外华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外关系的稳定及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
3.对中国对外贸易网络的建立提供参考
通过对华人家族企业特点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一定信息;对吸引外资、吸引华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更具有长远性。然而,必须意识到,“软实力”需要借助并立足经济“硬实力”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