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封建时期华侨华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交趾越人先祖

一 交趾人

越南北境古称骆越,南境古称越裳,系百越之支系,与广东广西的古代民族同源。中国五岭以南,古代土著有西瓯、骆(雒)越两大族群。广东古称陆梁,即骆之转音。2000多年前,百越的一支(雒越人),生活于红河三角洲,中国史籍称他们为交趾人、越人。

二 越人

古代骆(雒)越人的后裔,先住越南北部,后逐渐南移,在其南迁途中不断融入其他族群成分,直至19世纪中叶,始达南端。其地古称交趾、交州、安南等。在越南中、北部地区的雒越人,与中国内地南迁的居民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系当今越南人口占多数的民族,亦称为越族。在交趾地区生活的越人先祖,其族名,最早见于《周书》,称之为瓯人和路(雒)人,其族源同根。《汉书·地理志》注:“臣赞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所谓百越,是指包括瓯、路(雒)等不同种姓的越族人群。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已有“越”字出现,写作“戊”,后来才演变成“走”字边的“越”。在中国古籍中,“越”与“粤”通用,百越亦可写作百粤。

三 百越

百越也称越族或古越人,是我国东南和南部古代民族的名称。其百越之词,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秦朝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众宾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恃君篇》:“扬汉之南(汉代高诱注:扬州汉水南),百越之际(高诱注:越有百种)。”在古汉语里,“百”亦可释为众多的意思,百越即支系众多种姓甚繁的越人。罗泌(宋人)著的《路史》记载有:越裳、骆越、瓯越、瓯恺、亚瓯、西瓴、供人、目深、摧扶、禽人、苍吾、扬粤、桂国、损子、产里、海葵、九菌、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谓百越。秦代统一岭南之后,百越支系不断融合、组合,族群合并,族称减少。《史记·南越列传》记载:“佗(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这是西瓯、骆越见于史籍之始。此处史籍,已经简化,只提到闽越、西瓯、骆三种族称。历代的史家,均指出百越民族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部地区,并且认为它不是单一民族的族称,而是多个族群的泛称。大约在商代早期,百越地区的民族已从“蛮苗”中分离出来,开始出现了其他一些不同的名称,《逸周书·王会解》记载有:沤深、越沤、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及东越、瓯人、于越、姑妹、且瓯等族群称谓。这些位于商周王朝东土或南土的族群,其中大部分族称均与百越系统有关。西周时期,越的名称已普遍出现,除《逸周书》记载外,《周礼·冬官考工记》有“吴粤”之名;《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前1040)“于越来宾”,其中“于越”即越国族称。此外在《周礼·职方氏》中又出现“七闽”的称谓。至春秋战国时期,越族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居住在今江浙一带的越人所建立的吴国和越国,已在长江下游崛起,其他地区的越人也很活跃。因此,这时越族名称,被史家普遍采用。在史书中,“百越”也有被称为“扬越”或“夷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吴越故地置会稽郡。司马迁在《史记》中,除了记载先秦吴越史事的《吴世家》《越世家》外,又专门记载《南越列传》和《东越列传》。故在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又出现“闽越”“东瓯”“南海”“南越”“西瓯”“骆越”以及“滇越”等越人国名或族名。这些名称在历史上虽然出现较晚,但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同样是古老民族。秦汉时期,由于越族的支系还不少,故在史书上仍沿用“百越”“扬越”之称。《汉书》中把“越”改为“粤”。可是,这时的“百越”,比较多地用于指岭南地区的诸越人。此外,还有按方位来称呼的,如东越、南越、西越等,在《史记》中有时用东越来指“闽越”,也有用来指“东瓯”,但有的被用来指族称、国名称,如“南越”即是,这在族称上造成了一些混乱。汉武帝统一西南夷、南越和闽越后,百越名称及各支族称,逐渐消失。聚居于东南沿海一带的越人,有的被强迫徙处江淮,有的越人先后被汉族同化。但仍然有越人散居在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的部分山区,被称为“山越”,系百越的后裔,唐朝以后,山越名称消失。关于越族名称的由来,历来史家曾有过种种的看法和解释,多数学者是从文化特点的角度来解释越族的名称。他们认为这一族人是因为首先发明和使用了“钺”或“戉”这种工具(或武器),中原人因其用“戉”而名其族。后来“戉”演化成为“越”,遂成为古代南方族人的一个普遍称呼。百越民族分布地域广阔,主要指在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一文指出:“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占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在湖南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的部分地区也都有分布。说明我国古代东南和南部地区均为百越“各种姓”的聚居区。

古代百越分布在长江以南直至今越南、老挝、缅甸的广阔地域。其称谓有所区别:(一)在江苏、浙江,称于越;(二)在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交界山区,称山越;(三)在福建,称闽越;(四)在广东,称南越;(五)在广西北部、中部、东部和广东西部,称西瓯;(六)在广西东南部、西部,云南东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省及越南北部,称骆越(说明今越人居住的越南中、北部,古为中国交趾骆越之地);(七)在云南南部西南部和老挝北部、缅甸掸邦,称滇越;(八)在越南清化一带,称越裳。早期古籍记载,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一些著名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尧帝、舜帝、禹帝,均与岭南的越族先民有所接触,彼此有所了解。《尚书·尧典》载:“(尧)申命羲叔,宅南交。”《礼记·少问篇》载:“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史记·五帝本纪》曰:舜禹“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史记·夏本纪》则云:“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上述古籍所载:“南交”“交趾”,都是泛指五岭以南的越人地区,而“会稽”乃百越活动的中心。秦王朝统一中国版图,汉人渐移居岭南地区。《水经注》引《林邑记》曰:“秦余徙民染同夷化,日南旧风,变化俱尽。”《汉书》卷28下《地理志》说,“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四 西瓯与骆越

据古籍记载和考古发掘,在汉代,西瓯、骆越人,主要集中居住在苍梧、郁林、合浦、交趾四郡。《旧唐书·地理志》在党州(今玉林市境)、宣化(今南宁市境)、郁平(今玉林市境)诸条下,分别注有“古西瓯所居”“古骆越地也”“古西瓯、骆越所居”。这说明,从玉林往西经南宁到右江一线,当是骆越与西瓯的交错线。今广西所属的南宁、横县、贵港、玉林以及广东茂名一带,为骆越与西瓯人;今海南省、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广西的东南部,至越南的中部,为骆越人居住;湖南长沙以南,湖南郴州、广东四会以西,至广西田东一带为西瓯人居住。骆即骆越,亦称路。它与瓯,即西瓯齐名,是五岭以南古老而强大的两个部落。《周书》记载,成王时,四方贡物。岭南地区“瓯人贡蝉蛇,路(骆)人贡大竹”。战国时代“越骆之菌”名闻中原。高诱注:“越骆,国名。菌,竹笋。”汉代,骆越之名史不绝书。《后汉书》卷七六《任延传》载:“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据《交州外域记》曰:“交趾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骆将。”《广州记》称“交趾有骆田,人食其田,名为骆人。”交趾骆越人生活在中印半岛东北部,濒临海洋,潮汐现象,骆人以垦食骆田为生。在秦汉时,骆越人活动于岭南(含交趾)广大地域。直至南北朝、隋、唐朝时期,仍称岭南的土著为越人、百越。史书曾记载:“(冯)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冼夫人“帅百越酋长迎章昭达”“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反,攻郡……自立为王”。征侧、征贰两姐妹是骆将之女,骆越人。隋代史书曰:“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蜓,曰獽,曰俚,曰獠,曰竾,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祖先所谓百越是也。”

五 交趾土著骆越人与中原南下汉人的融合

从民族发展趋势、民族交融融合视角来分析,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成为一个民族,可称为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一些民族不断融合,一些新的民族又不断产生,这是普遍的经常的规律和现象。中原汉人与交趾越人的融合,也具有如此的规律和轨迹。秦朝把瓯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的版图后,在秦汉至隋唐的千年历史时期,交趾地区的越族先民与中原南下汉人,相互族群的接触、融合、演进,逐渐形成不同民族的重要族群。秦始皇迁徙大量中原百姓前往南越,即所谓“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这些迁徙之民,既是南越赵佗“立国”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又是传播中原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的最早成员。唐代,交趾地区同中原的联系更为密切,大量中原和其他地区的人移入今天的越北地区,使红河三角洲的民族成分进一步发生变化,许多移民同当地民族通婚,骆越人与汉民族进一步发生融合,现代越族,正是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古代岭南地域的族群,历史上先后出现骆越、西瓯、蛮、乌浒、俚、僚等族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视察角度的不同,以及认识的局限性,产生对族别认识的差异,导致对族群称谓的不同,似乎均涉及现今越(京)族、壮族、岱族、瑶、苗、侗等民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