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二
在我国乐器学领域又亮显了一部新著——《古今同名乐器考》。从刘文荣的书名以“同名”“考”等用词,鲜见这部论著对乐器研究的视角重点。
从现代音乐文化概念看,乐器是硬件,音乐是软件。前者往往例示后者需要的操作声学结构部件,后者往往依存前者赋予的必要的演奏运行界面,乐器与器乐是相融相依、相长相促而发展的。作者对乐器命名的惯用方式用数量、数词、动物名称、操作的人体器官名称等做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和总结。作为同名乐器考的论著,在音乐学界是很能得到理解的,但作为希望增长音乐文化知识的音乐爱好者或普通读者,对他们以往阅读过的书籍,对本书的考证式的题目或许会深奥难解。其实,本书尽管内容繁多,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古籍。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可以从书中难得一见的中外乐器图像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作为中外古典的音乐工具,本来只要有发音的振动体、共鸣体、激发体等方面就能施展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来抒发内心的乐思和情怀,而乐器的造型和豪华的装饰让我们目睹不同民族所创造的乐器也兼具各历史时代的视觉艺术风采。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音乐文化史甚至更长史前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彼时彼地乐器样式的变化、名称的异同都发生过较大的变迁。本论著对乐器的形制、功能和名称作了系统、翔实的考证。本书采纳的史籍资料达数百条,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乐器,本论著不局限于乐器文物实体、古代图片等形式来展示东西方音乐艺术繁盛时期的乐器形态,还收集了西方古代的油画、版画,中国古代的彩绘、陶俑、剪纸等资料。
本论著的出版,为乐器学界、音乐史学界的学者对中外乐器的同名异形或同形异名的困惑带来清晰的区分脉络,带来了清新的赏析感受。对于学界外的文化艺术爱好者,也提供了生动而通俗的视觉识别依据。
是为序。
应有勤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