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新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本末倒置:别让生活的船航向错误的港湾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准备一场考试,疯狂地刷题、背答案,却忘了真正去理解知识点,最后成绩出来,还是一塌糊涂。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本末倒置”这个成语,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我们在生活中那些颠倒主次、混淆轻重的行为,把我们的错误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它时刻像一位严厉的导师,警醒着我们,人生之路错综复杂,唯有明辨本末,坚守正道,才能在茫茫的人生海洋里,驶向成功的彼岸。

“本末倒置”,说白了,就是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完全弄反了。虽然很难确切地说它出自哪一本古籍,但在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里,这种现象可是屡见不鲜。秦汉时期,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就像一场超级大变身。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个人修身立业,都面临着一个超级难题:怎么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分清主次。要是分不清本末,那可就麻烦了,整个国家可能陷入混乱,个人也会陷入困境。这,就是“本末倒置”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就像一面镜子,照着过去,也映着现在。

商鞅变法:抓对重点,秦国崛起

战国末年,秦国就像一个被欺负的弱小孩童,在和其他六国的竞争中,那是处处落于下风,国势衰微,让人着急。秦孝公一上位,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心想着变法图强,于是广发英雄帖,广纳贤才。商鞅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像嗅到猎物的狼,立刻来到秦国,跟秦孝公大谈自己的变法主张。

商鞅心里门儿清,秦国想要强大,必须来一场彻头彻尾的大变革,打破旧有的贵族世袭制度,鼓励大家好好种地织布,多立军功,这样才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可这变法,就像捅了马蜂窝,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他们跳着脚反对。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们,纷纷跑到秦孝公面前进谏,指着商鞅的鼻子说他变法是“本末倒置”,他们觉得秦国就该老老实实遵循祖宗留下来的旧制度,维护贵族的特权,搞这些激进的变革,简直是胡闹。

商鞅可不是吃素的,他据理力争,大声说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现在秦国面临的困境,就是被旧制度给捆住了手脚,只有打破旧秩序,把耕战当作根本,奖励大家种好田、织好布,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激励大家多立军功,让军队变得像猛虎一样强大,这才是强国的根本之道。而那些旧贵族们坚持的世袭特权、繁文缛节,不过是些细枝末节,是阻碍国家发展的绊脚石。要是还抱着这些次要的东西不放,却忽视国家发展的根本,那才是真的本末倒置,蠢到家了。

秦孝公被商鞅这番慷慨激昂的言辞给打动了,就像找到了黑暗中的灯塔,决定支持他变法。商鞅说干就干,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这下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可高了;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大家都跟打了兴奋剂似的拼命干活;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把那些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全给废除了。

变法的路上可没那么顺利,就像唐僧取经一样,困难重重。一些人故意违反新法,想给变法使绊子。商鞅眼睛都不眨一下,坚决依法惩处,哪怕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因为教唆太子犯法,也分别被处以劓刑和黥刑。经过多年的努力,商鞅变法效果显著,秦国就像吃了大力丸一样,逐渐强大起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这“抓根本”的策略,那是真的牛。

赵括纸上谈兵:搞错主次,赵国惨败

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峙,气氛紧张得就像拉满的弓弦,一触即发。赵国老将廉颇老谋深算,知道秦军太强大,不能贸然进攻,于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就像缩在壳里的乌龟,坚守不出。秦军攻了好久都攻不下来,粮草补给也跟不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坏主意,使用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就像个没脑子的傻小子,果然中计了,不管蔺相如和赵括母亲怎么反对,他大手一挥,任命赵括为大将,取代了廉颇。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说起兵法来那是口若悬河,一套一套的,可他就是缺乏实战经验,就像纸上画的老虎,看着威风,实际上没啥用。他一到长平,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把廉颇的作战策略全给改了,放弃坚守,主动出击。

赵括觉得自己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却完全没意识到战争的复杂性和实际情况的重要性。他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当成了金科玉律,却忽视了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士兵们的士气高低,还有后勤补给能不能跟上这些关键因素。在他眼里,兵书上的条文就是战争的核心,只要按照兵书行事,就能打胜仗,却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只是战争的次要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策略、合理安排兵力、保障后勤供应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他这一通操作,典型的本末倒置,结果就是赵国迎来了惨败。

秦军将领白起就像个狡猾的猎人,针对赵括的弱点,假装败退,引诱赵括追击。赵括带着大军一头扎进秦军阵地,就被包围了。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饿得眼冒金星,内部乱成了一锅粥。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四十万赵军投降后,全被秦军坑杀了。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就像被打断脊梁骨的老虎,从此一蹶不振,而秦国则进一步巩固了在战国七雄中的优势地位,赵括这“搞不清主次”的毛病,可把赵国给害惨了。

现代启示:分清主次,拥抱成功

从商鞅变法的成功到赵括纸上谈兵的失败,就像看了一场精彩又深刻的历史大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能不能正确处理本末关系,对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影响有多大。在现在这个花花绿绿、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也常常会掉进本末倒置的坑里。

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些人就像只看表面的“花蝴蝶”,过于注重表面的形式和成绩,却忘了真正去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为了追求高分或者高业绩,他们耍些小聪明,投机取巧,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和实践。短期内可能有点成果,但从长远来看,这就像盖房子没打地基,根本不利于个人的发展。真正重要的是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抓住的根本。

在生活里,有些人又像掉进钱眼儿里的“守财奴”,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富。他们觉得只要有很多很多的钱,有很多很多的物质,就能幸福。于是拼命赚钱,却把亲情、友情和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抛在了脑后。可实际上,真正能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往往是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和家人朋友亲密的关系,丰富有趣的内心世界,对生活满满的热爱。要是我们只盯着物质,忽略了精神的滋养,就会像没了灵魂的躯壳,陷入空虚和迷茫,这也是一种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这个成语,就像一个装满历史智慧和教训的宝盒,时刻提醒着我们,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像孙悟空一样火眼金睛,明辨主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所以,下次再做选择的时候,可一定要多想想,别再本末倒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