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母舰的历史
航空母舰是飞机与军舰结合的产物,航空母舰的历史与飞机的历史一样悠久。在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发明飞机后短短7年,法国人亨利·法布尔(Henri Fabre)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水上飞机,令飞机的起降范围自陆地延伸至海上。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于停泊在港内的“伯明翰”号轻型巡洋舰的木质甲板上驾驶寇蒂斯D型(Curtiss Model D)双翼机,成功离舰起飞,并降落到“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创下人类首次于军舰上起降飞机的纪录。

亨利·法布尔制造的水上飞机
当时,一些颇有远见的人士开始以各种方式促使军方建立海军航空兵,美国人格伦·寇蒂斯(Glenn Curtiss)甚至进行了一场公开试验,亲自驾驶飞机投掷武器攻击港内停泊的靶船。然而,当时各国海军仍在进行建造“无畏舰”的军备竞赛,建设海军航空兵仍算是非常前卫的思想,所以并没有得到重视。
虽然如此,水上飞机的发明仍然受到各国海军的瞩目,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种专门整备水上飞机的舰船——“竞技神”号水上飞机母舰,并在1912年5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航空兵,日本、意大利、德国、俄国也随之跟进发展水上飞机母舰。水上飞机是航空母舰的发端,在其诞生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便轰然爆发,英国是唯一将其使用于海上作战的国家,在传统大规模战列舰决战的日德兰海战后,提出水上侦察机有助于战局发展的意见,并要搭配保护它的战斗机。因此,没有飞行甲板、无法供战斗机起飞的水上飞机母舰已无法满足作战需求,必须重新设计另一种新军舰,这便是后来的航空母舰。
1917年,时任英国海军总司令戴维·贝蒂下令将“暴怒”号巡洋舰(勇敢级)加装大型飞行甲板,改装成航空母舰,并做了一系列的试验。“暴怒”号的外形犹如巡洋舰与航空母舰的结合体(类似原始的航空巡洋舰),前方有多座舰炮炮塔,后方则是长直的甲板,舰载机起飞没有问题,但降落时会受到上层建筑气流影响而十分危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原先另一艘要建造为航空母舰的远洋邮轮“罗索伯爵”号被下令改装去除掉所有上层建筑,变成全通式甲板,而后被命名为“百眼巨人”号。
1923年,英国建造了“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其为英国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拥有许多现代航空母舰的特点:全通式甲板、封闭式舰艏以及位于右舷的岛式上层建筑。在此时期,日本和美国也拥有了航空母舰,前者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是世界上最先服役的专门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因“竞技神”号的工程进度缓慢,导致较晚开工建造的“凤翔”号较早下水);后者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则是由“朱比特”号运煤船改装而成,被命名为“兰利”号,同样拥有全通式甲板。美国海军在“兰利”号上发展了许多新技术,如弹射器、降落指挥官制度、拦阻网等。

美国海军“兰利”号航空母舰(CV-1)
各国摸索出航空母舰的基本形式后,于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失效之际,海军列强又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英国、美国、日本三国接连建造了一系列的主力航空母舰——舰队航空母舰。在舰载机技术上,日本与美国发展较快,反而英国因为军种恶性竞争(海军航空兵的飞机与飞行员皆由英国空军所提供)而发展迟缓。意大利、苏联受限于海军思想的不同而没有发展航空母舰,前者凭借其地中海位置的优势而认为没有必要特意建造海上的“移动机场”,后者则因为其内战结束不久、海军力量不强而将其作战范围设限于近海。法国因海军航空兵发展迟缓,仍以战列舰和巡洋舰为海军主力,仅尝试将“贝阿恩”号战列舰改装为航空母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以前,航空母舰的海上霸主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对航空母舰的作战运用也存在较大争议,加之受到舰艇性能和通信技术的限制,没有出现较为成型的航空母舰战斗群。二战时期,航空母舰技术与战术理论飞速发展,为了有效保护航空母舰自身安全,充分发挥航空母舰的作战效能,世界主要海军强国均组建了自己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并在作战中广泛运用,其中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的运用范围最广。
欧洲战场上,英国和美国在战争中期建造了大量成本低廉的“护航航空母舰”以及“商船航空母舰”,这些航空母舰搭载少量飞机便可威胁德军潜艇,最终令盟军于大西洋的潜艇战中获得了胜利。

二战时期英国“不倦”号航空母舰(R10)

二战时期美国海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CV-3)
与欧洲战场相比,太平洋战场爆发了更为激烈的海空大战,交手的美国与日本都拥有强大的航空母舰舰队。1942年5月,发生了首次航空母舰间的战斗——珊瑚海海战,双方的舰船皆在彼此舰员视距外,全凭舰载机进行攻击与防御。同年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这是航空母舰战斗群之间首次进行大规模会战,由于日本航空母舰当时正在进行弹药挂载作业,同时损害管制能力不足,因此大部分参战的日本航空母舰都被美军轰炸机击沉。此后,日本在太平洋发动攻势的能力大为减弱。
二战结束后,航空母舰的存在价值遭到质疑,其地位一度降到了最低点。当时,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部队,相关科技与使用经验也最为丰富。然而,轴心国战败与核武器的出现促使美国将大量航空母舰封存,其中不乏新造的航空母舰。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认为,战争将决胜于空军轰炸机投掷的核武器,大量成本所建立的航空母舰部队将会瞬间被消灭。
除了核武器外,喷气式飞机开始普及,令舰载机体积与重量大幅增加,因此美国开始着手设计巨型航空母舰,成为日后“超级航空母舰”的前身。美国海军计划运用巨型航空母舰上的舰载轰炸机来投射核武器,最终研制出了“美国”号航空母舰,然而这一方案遭到了新成立的美国空军的极力反对,“美国”号航空母舰项目随之流产。
在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局部战争中,美国有大量喷气式舰载机以航空母舰为基地投入战争,令航空母舰的重要性又受到了重新评价,也让直升机有了新的发挥空间。这一时期,英国研制出诸多航空母舰设计新技术——光学辅助降落装置、蒸汽弹射器与斜角飞行甲板,成为日后大型航空母舰的典范,美国海军也结合上述技术特征建造了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此外,随着“鹦鹉螺”号核潜艇的核动力军舰试验的成功,美国海军也开始在航空母舰上使用核动力,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于1960年下水服役,但由于成本高昂,美国海军终止了后续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建造计划,转而继续建造小鹰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小鹰级航空母舰和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随着核技术的进步,核动力舰艇的建造成本逐年下降,经过慎重考虑后,美国自1975年起开始建造新设计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替换大量旧式航空母舰。随后30年,各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接连完工服役。尽管每一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与前一艘相比都有所改良,但基本设计始终不变。在此期间,由于核潜艇的出现解决了潜艇加入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速度和续航能力问题,同时对潜通信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因此攻击型核潜艇加入了航空母舰战斗群,与航空母舰、水面舰艇等共同成为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基本编成力量。
与风光无限的美国相比,英国和法国在航空母舰建造及操作方面则显得有些窘迫。由于经历二战和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国力大减,不得不将航空母舰大量卖给其他国家,这些旧式航空母舰大多是二战期间赶工建造的,其设计到了20世纪50年代就已无法满足喷气式舰载机的需求,很快就从其他国家退役。由于国防预算不断缩减,英国甚至一度想完全放弃建造航空母舰,仅仅因为苏联潜艇威胁与护航所需而建造了3艘无敌级轻型航空母舰。
无敌级轻型航空母舰采用新式的滑跃甲板技术,并搭载垂直/短程起降战斗机与直升机作为主要战力。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尽管无敌级轻型航空母舰因为没有搭载预警机而造成英军船舰的损失,但还是证明了其存在价值。无敌级航空母舰深深影响了其他资源与资金较少的国家的航空母舰设计,意大利、西班牙和泰国等国家也建造了类似的轻型航空母舰。这些轻型航空母舰都设有滑跃甲板,也将直升机和垂直/短程起降机作为舰载机。法国则先从英国与美国租借轻型航空母舰,而后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了克莱蒙梭级中型航空母舰,其服役30多年后又再建造了核动力航空母舰“夏尔·戴高乐”号。
至于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主要竞争对手——苏联,其航空母舰发展之路较为复杂。苏联领导人执着于导弹与核武器,对航空母舰持鄙夷态度并抵制其发展,一直到美军将核打击任务交付潜艇后,才开始发展搭载反潜直升机的军舰。到了1964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领导人才真正意识到航空母舰的价值,并着手建造了基辅级航空母舰。基辅级航空母舰除了搭载舰载战斗机与反潜直升机外,本身还有强大的对空、对潜、对舰武装,但与西方国家的航空母舰相比,也只能算是拥有大量导弹武器的轻型航空母舰。直到1991年,苏联才出现较为常规的航空母舰,即“库兹涅佐夫”号,该航空母舰采用大型滑跃甲板,仍保留有许多导弹武器,与西方设计思维有所不同。

美国海军“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上)与法国海军“夏尔·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下)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分成自主建造和购入航空母舰两类,前者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后者包括巴西、印度和泰国等。目前,美国新一代航空母舰——杰拉德·R.福特级,英国新一代航空母舰伊丽莎白女王级均开始服役,俄罗斯也已对外公布计划中的新式航空母舰——施托姆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被禁止拥有攻击性舰船,但该国仍建造了日向级和出云级等直升机护卫舰,其中出云级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作战舰艇,拥有右舷舰岛、全通式飞行甲板等类航空母舰布局,其飞行甲板尺寸甚至超过了欧洲国家的一些轻型航空母舰。

日本海上自卫队出云级直升机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