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基于自然资源环境维度的分析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位于东经104°28′~112°04′和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省,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与云南省接壤,西南与越南毗邻,地理位置独特,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区位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关键节点,是连接中国西部经济腹地、粤港澳大湾区、东盟经济圈的关键接合部。
一 广西地貌特点明显,山地多、平原少,资源多样化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多山,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西北部、北部属云贵高原边缘,东北部属南岭山地西段,山势高峻,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东部、南部、西南部地势较低,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下。中部地势低,分布有喀斯特溶蚀平原,郁江、浔江沿岸平原,南部分布有南流江、钦江冲积平原。整体具有山地多、平原少、岩溶广布的显著特点,中山、低山和丘陵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77.2%。另外,境内石灰岩地层分布广,占总面积的37.8%。
广西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铝、锰、锡、锑、锢等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1]广西水资源丰富,全区流域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计1210条,可开发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00多万千瓦,居全国第7位。广西南临北部湾,陆地海岸线长约1595公里,岛屿岸线长约605公里。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有着天然优良港群之称。广西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目前已发现陆栖脊椎野生动物929种(含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3.3%。[2]
二 广西气候类型多变,光热资源较丰富,气象灾害频发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日照丰富、冬少夏多,自然灾害频繁、旱涝突出,以及沿海、山地风能资源丰富等特点。
一是从气候类型来看,夏长冬短。就气候区划而论,广西北半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半部属南亚热带气候;从地形状况来看,桂北、桂西地区具有山地气候的一般特征,“立体气候”[3]较为明显,小气候生态环境多样化。桂南地区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特点。广西夏长冬短,年均气温为16℃~23℃。以均温来衡量,北部夏季长达4~5个月,冬季仅2个月左右。南部从5月到10月均为夏季,冬季不到2个月,沿海地区冬季特征不明显。[4]
二是从风能来看,区域差异化明显。在大苗山、大明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以及大瑶山至大容山一线以西的湘桂至黎湛铁路沿线两侧地带,地势较平坦开阔,是冬季风南下和夏季风北上的主要通道,是广西风能资源的高值地带,其中钦州沿海和湘桂走廊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利用风能发电、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和提水等。大苗山、大明山、十万大山一线以西地区处在云贵高原的东南部,地形较闭塞,风力资源较贫乏,一般无开发利用价值。只有在右江河谷的田阳、田东和都安、那坡等地,由于地形的“狭管效应”[5],风能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广西风能资源分布见表1-1。
表1-1 广西风能资源分布

表1-1 广西风能资源分布-续表

三是从光能来看,太阳辐射较强,日照偏少。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平均为90~130千卡/平方厘米。右江河谷及其以西地区,梧州、玉林地区东南部,以及十万大山北侧的宁明、上思、南宁等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在11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是广西光能最丰富的地区。桂北山区日照最少,年太阳总辐射量在100千卡/平方厘米以下,而资源、融安、南丹不足90千卡/平方厘米。辐射资源丰富,但日照偏少,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广西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00~2250小时。左右江河谷、桂东南和南部沿海年平均日照时数较长,为1800~1940小时;涠洲岛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为2253小时。桂北和桂西北地区的资源、龙胜、三江、南丹、天峨以及桂中地区的金秀,由于冬、春两季阴雨日数较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仅1300小时,是全区年平均日照时数最短的地方。
四是从气象灾害来看,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频发。广西季风进退失常造成降雨和气温变化大,旱涝灾害和“两寒”(倒春寒和寒露风)及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高。桂西地区多春旱,出现频率为60%~90%;桂东地区多秋旱,出现频率为50%~70%。广西雨季长、暴雨过于集中,年年发生洪涝灾害,尤其是桂南沿海和融江流域出现频率高。而春、秋两季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几乎每年春季出现倒春寒、秋季出现寒露风天气,危害农业生产。每年4~7月,出现大风天气,且影响范围较大、程度较高。此外,桂西地区年年降雹,不利于冬季农作物和果木生产。
三 广西水源途径广阔,水资源总量丰富,年际递增明显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年内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含过境水量。水资源与气候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的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地表上江、河、湖、水库中的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土壤含水的补给依赖于大气降水,甚至地表的冰川和永久雪盖也源自千万年前的大气降水。广西山丘区浅层地下产水量为河川基流量,是重复计算量,广西地表水资源量加上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即水资源总量。2017年广西水资源总量为2388亿立方米,从1997~2017年广西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997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08年、2012年、2013年、2015年、2017年降水量明显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降水量明显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其他年份降水量基本接近多年平均降水量。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情况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情况基本一致(见图1-1)。

图1-1 1997~2017年广西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
一是从降雨量来看,雨热资源丰富,且雨热同季。广西年降雨量为1000~2800毫米,尤以防城港市东兴市最多,达2822.7毫米;降雨量最少的是田阳县,为1100毫米左右。降雨量和热量资源分布大体上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多。4~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雨季恰好与热季重叠。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2017年广西降水量为180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427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0.7%,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7.5%。从行政分区看,与上年相比,各市降水量变化幅度为-21.5%~51.1%,其中贺州、玉林、桂林3个市降水量有所减少,梧州不变,其余10个市有所增加。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各市降水量变化幅度为1.8%~31.2%。2017年,降水量最低的为崇左,仅1451毫米,柳州、玉林、河池、桂林、北海、钦州、防城港7个市降水量均高于广西平均值,其中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市降水量高于2000毫米(见表1-2)。
表1-2 2017年广西行政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和多年平均值比较

二是从地表水来看,地表水资源量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2017年广西地表水资源量为238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1008毫米(见表1-3),径流系数为0.56,比上年偏多9.6%,比多年平均值偏多26.1%,属丰水年份。主要水文代表站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7.2%~89.8%,其中柳江柳州水文站汛期径流量占比最大,红水河天峨水文站汛期径流量占比最小。各主要河流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均占年径流量的48.8%以上。各条河流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出现的时段不一样,湘江出现在4~7月,桂江、柳江出现在5~8月,西江出现在6~9月,郁江、红水河出现时间较晚,在7~10月。[6]
表1-3 2017年广西水资源分区降水量及水资源量情况

表1-3 2017年广西水资源分区降水量及水资源量情况-续表

三是从浅层地下水资源来看,数量较为稳定。浅层地下水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恶劣天气对水资源的破坏。除北海平原区外,广西大部分地区属山丘区,岩溶地貌较复杂,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枯水期河川径流量主要由地下径流补给,且数量比较稳定,河川基流量基本等于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017年,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445亿立方米,用下渗系数法计算北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非重复计算量为1.99亿立方米,全年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44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15.6%,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2%。
四 广西土地潜能巨大,土壤资源较丰富,可利用程度高
一是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截至2017年底,全区土地总面积为2376.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438.9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47%;园地面积为108.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6%;林地面积为1330.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01%;草地面积为111.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90.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0%;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86.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2%;其他土地面积为180.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8%。在耕地面积中,水田面积为195.5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4.42%;水浇地面积为0.33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0.08%;旱地面积为244.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5.5%。[7]
二是从土壤资源来看,广西土壤分为18个土类34个亚类109个土属327个土种。土壤水平分布自南向北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按海拔从低到高垂直分布,北部地区为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矮林草甸土,南部地区为赤红壤(或砖红壤)、山地赤红壤、红壤、黄壤。广西地方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石灰土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东北、桂中的岩溶地区,紫色土主要分布于邕江、郁江一线以南,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地区(见表1-4)。
表1-4 不同地带代表性的山地和土壤带谱

五 广西植被类型丰富,珍贵品种多样,保护成效显著
广西天然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组18个植被型,栽培植被分为3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在人工林中,最主要的木本植被是马尾松林,其次是杉木林、桉树林、毛竹林、经济林、果木林等。广西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性质,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沟谷雨林、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受人为活动影响,地带性植被已存留不多。现状植被中各类次生性植被占绝对优势,主要有红树林、沟谷雨林、季雨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丛等。隐域性植被有石灰岩季雨林,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沟谷雨林。前两类森林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是广西封山育林保护的主要对象。丰富的森林植被可以增加森林碳汇[8]资源,碳汇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达到改善气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