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制度激励:政务信息共享机制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一 核心概念定义
(1)电子政务。指政府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信息化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旨在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民主程度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
(2)政务信息化。指政府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向公民提供信息和服务,实现政府向公民的信息渗透和服务提供。在此过程中,政府是施予方,公民是接受方。
(3)电子参与。指公民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参与政府的政策决策、公共管理和民主监督。在此过程中,公民是施予方,政府是接受方。
(4)现代信息技术。本书所指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可以绕开部门以及部门员工,实现信息自动采集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等。
(5)跨部门。本书研究的跨部门特指企业(组织)内部的跨部门。
(6)跨部门信息共享。本书研究的跨部门信息共享,是指在企业/组织内部,通过跨部门协作和交流,对企业信息进行交换和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通过共享获取信息的有用价值,对企业实现目标、提高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这里的跨部门信息共享仅仅是企业/组织内部各研发、职能、生产和销售部门间,企业上级和下级、同级间的信息共享,超越这个范围的跨部门信息共享不适用于本书的研究结论。
二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一)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改革势在必行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强调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他尖锐地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改革开放40多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相对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发展却十分缓慢,甚至一度止步不前,这导致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不相适应,两者之间摩擦不断、不相磨合,进而造成各种不良现象的产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由此可见,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电子政务是加快推进政府改革的关键途径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官员以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要实现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从政府改革入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不断推进信息公开,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政府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此外,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也把以信息化改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以及重组公共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由此可见,推进政府改革、发挥政府机构管理作用、降低政府运作成本、促进政务公开以及增强公民民主权利势在必行。
电子政务的推行正好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是信息时代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发展电子政务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工作服务效率、推进政务公开、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有利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活动,有利于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有利于优化政治环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经济落后国家,都将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改革和社会民主建设的关键途径,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高潮。
(三)亟须根据电子政务不同发展程度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
电子政务从无到有,经历了早期的硬件建设和信息化普及、中期的信息发布和业务办理,逐步转变为一种治理工具。但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电子政务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千差万别。
从“2012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中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其电子政务实现度达到70%以上;而排名靠后的四川、云南、新疆、西藏、甘肃和贵州等地区的电子政务实现度仅为15%以下,有的甚至为0。如果国家对各省份设定统一的发展方向、发展路线和发展目标,势必会使领先地区停滞不前,而落后地区也可能因差距太大放弃发展,造成地区间的数字鸿沟越拉越大。为了促进各地区电子政务的均衡发展,有必要弄清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以及这些影响的作用方向及强度,并以此思考推进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