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新中国70年慈善公益取得伟大成就
70年前,新中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领域都在纪念这个盛大节日,总结70年来的宝贵经验,展示70年来的学术成就。与所有学科和领域一样,70年来,慈善公益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慈善公益研究实现了飞跃发展,慈善公益研究登上了一个台阶。
70年来,新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和慈善公益研究以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为界,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在改革开放前,慈善公益事业与研究百花凋零,万马齐喑;改革开放后,慈善公益事业与研究百废待兴,百花齐放。
70年来,在官方意识形态和认识上,慈善公益事业实现了从“麻醉人民的装饰品”,到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慈善法》语)的重要转变,从此,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成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和慈善公益研究的指针,慈善公益被视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甚至,学校等教育机构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并且,国家明确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
70年来,在慈善组织的管理体系上,慈善公益事业经历了民间慈善机构被强行解散、福利公益完全由政府包办代替、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慈善事业和研究被迫停顿,到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合法权益和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转变,从此,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以及与慈善有关的活动均受到法律保护,并且,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均可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
70年来,在慈善公益的活动范围上,慈善公益事业经历了从仅仅囿于扶贫济困、恤病助残、扶老救孤等狭隘的范围,到救助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公害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广大范围的转变,从此,慈善组织可充分高效运用慈善财产并遵循管理费用最必要原则,开展从医疗康复到教育培训等全方位的慈善服务,公开募捐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70年来,在慈善公益机构数量和捐赠规模上,慈善公益事业经历了从几乎是一张白纸到井喷式发展的重大转变。例如,改革开放之后,到2010年社会团体就发展到13169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10843个,基金会1958个;到2018年,社会团体井喷式发展到35147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达432104个,基金会高达6893个。在8年时间里,社会团体就增加了两倍多,民办非企业单位增加了三倍多,基金会也增加了三倍多;志愿者总数高达1.58亿人,比上年增加了6.9%;志愿服务贡献价值达17.9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5%;社会捐赠总量548亿元;彩票公益金筹集114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0%;社会公益总价值达324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6%。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书首章专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研究”,它由四篇征文构成。征文一《新中国成立70年志愿服务发展的变迁与演进》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志愿服务的历史做了回顾和评价,认为可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孕育萌芽期(1949~1982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政府全面介入社会管理,相应地承担起了全部社会服务职能,社会组织基本失去了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生存空间。第二阶段是破土而出期(1983~1992年)。改革开放后,政府开始将社会服务职能重新转交给社会,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急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志愿服务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补充社会服务职能之不足。第三阶段是成长壮大期(1993~2007年)。在这一阶段,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青年志愿服务的标识、旗帜、志愿精神逐渐规范,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逐步建立,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青年志愿服务的成长壮大期与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息息相关。第四阶段是枝繁叶茂期(2008~2017年)。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地震等重要事件影响下,志愿服务的概念逐渐被全社会认同,志愿文化在整个社会广泛传播并逐渐被接受,志愿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延伸,公众参与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自2010年起,青年志愿者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法制化全面推进,青年志愿服务进入了枝繁叶茂期。第五阶段是扎根基层期(2018年至今)。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进入2018年7月,中央决定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由城市进入广大的农村基层,改变了志愿服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征文二《网络公益传播中情感动员的效率与风险分析》主要聚焦2013~2018年的网络公益众筹事件分析上,并以2013~2018年代表性网络公益众筹事件为研究对象,剖析网络公益传播在情感动员环节上的具体表现、策略及影响。该文认为,网络公益传播在情感动员的触发、认同和传染各环节上呈现出新特征,募捐效率与持久度表现突出。但诈捐骗捐、非法集资、透明度缺失等风险也在蚕食着情感动员的根基。征文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港台“宁波帮”助推长三角教育事业发展》聚焦新中国成立后,港台的“宁波帮”捐资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研究的角度看,港台“宁波帮”善举与义举是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慈善公益事业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政府重视、支持,社会各阶层投入、参与以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港台“宁波帮”对长三角地区的教育事业的捐资。港台“宁波帮”乐善好施、热衷慈善、崇尚公益、重教兴学、慷慨解囊、捐资捐物,用不同的形式支持长三角地区高校及中小学创办与发展,有力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征文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格局的建构》集中研究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益慈善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分析。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新时代慈善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厘清慈善工作的伦理价值内容,谋划新时代城市公益慈善事业新路径,对于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慈善事业,促成社会“善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