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SS测评:国际青少年科学素质全景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教师、课程与教学方式对学业水平的影响

TIMSS对教师、课程、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部分从这三个方面对4年级学生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教师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

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教龄、专业发展情况等相关因素。

1.教师受教育程度

表2-12呈现了2007年以来历次TIMSS测评中4年级教师学历水平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相比2007年、2011年,2015年教师为研究生的比例显著上升,高达85%,教师为大学本科生的比例则为0,专科比例为15%。与2007年、2011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2011年以后德国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从本科层次过渡到研究生层次,且比例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表2-12 4年级学生中不同教师学历水平的变化情况

2.教师教龄

教师教龄则是影响学生学业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从表2-13可知,从2011年到2015年,教龄多于20年的资深教师比例有所上升,从2011年的44%上升至2015年的52%;0~5年教龄的新教师比例则有所下降,从2011年的18%下降到2015年的14%;6~10年教龄教师的比例同样也有所下降;11~20年教龄教师的比例则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虽然在世界平均水平中,教师教龄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对德国4年级学生而言,教师教龄与学生平均成绩之间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

表2-13 4年级教师教龄与学生学业水平的关系

3.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在职教师接受与教学相关的培训,以及与同事讨论教学等专业问题等。从2003年起,TIMSS调查了教师参加科学知识、科学教学、科学课程、科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技能、科学测验等方面的培训情况,具体结果如表2-14所示。

表2-14 德国4年级教师参加各项培训的情况

从表2-14中可以看出,德国4年级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总体稳定,但除科学知识外,其余各项的比例均低于平均水平(除2007年科学课程),尤其在信息技术、科学测验两个方面,受过培训的教师比例远低于平均水平。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德国教师参与培训的比例总体不高,而且相对集中在对科学知识方面的提升,而对于与教学相关的科学教学、科学课程,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等关注较少。

(二)课程与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

1.课时与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两个主要课程因素

在课时方面,2007年的科学课年课时数为106小时;2011年的科学课年课时数为75小时,占总课时数的9%左右;2015年的科学课年课时数为61小时,占总课时数的7%左右。从以上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4年级的科学课年课时数的绝对数量在不断下降,2015年的课时量仅为2007年的60%左右。

在教学内容方面,4年级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学过TIMSS测评当中涉及的知识内容的比例分别为:2007年55%,2011年59%,2015年62%。从数据可以看出,德国4年级学生学过相关知识内容的比例维持在60%左右,但这一比例低于2015年的世界平均水平(65%),这势必对学生的表现造成一定的影响。

2.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TIMSS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情况。在2007年的测评中,TIMSS调查了在每个月进行一次、两次或更多探究活动的学生比例,从表2-15中可以看到,德国4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参与的活动为:解释所学内容、观看教师演示实验以及进行观察和记录等,而设计或制订实验或探究计划、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或探究等的比例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课堂仍相对比较传统,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表2-15 2007年4年级学生参加科学探究活动的情况

在2011年、2015年,在半节课以上的时间内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比例以及探究活动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如表2-16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在2015年,4年级学生探究活动占半节课及以上的比例显著下降,不足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同时,德国4年级学生课堂的探究活动整体开展比例极低,94%的学生在课堂上所经历的探究活动均不足半节课的时间。但与平均水平所呈现的规律不同,德国参与探究活动时间长的学生的成绩显著高于时间短的学生。但从平均水平的角度看,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值得怀疑的。

表2-16 2011年和2015年学生成绩与进行探究活动之间的相关性

(三)小结

从该部分的分析可以发现,德国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显著提升,资深教师的比例稳中有升。但是,教师参与各方面培训的不足,同样可能会影响教师对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另外,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践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探究活动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但科学探究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多方面能力的平台和机会,应当得到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