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行在史料隧道中的探路者
——写在《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杀青之际
由于工作关系,我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学术交流合作颇多,《黑龙江屯垦史》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通力合作推出的精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战继发同志即担任《黑龙江屯垦史》第一卷主编,为《黑龙江屯垦史》开了个好头,也开启了我们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继发同志是历史专业出身,与我既有学术上的共同语言,又有愉快的合作,自然而然地成为谈得来的好友。这次他委托我为其主编的《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作序,自是盛情难却,更何况在这部颇具边疆学价值的著作杀青之际,也感到有话可说。
看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继《黑龙江屯垦史》之后又要推出《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一书,既要表示祝贺,又想从边疆史研究者的角度,谈几点先睹为快的感受。
一是为学界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长远、夯实史学根基的好事。众所周知,史料是研究者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史料的历史研究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史学工作者从事史学研究的先决条件。史料方面的著作的最大价值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是选题是否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时代感。《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囊括了成书于17世纪以来俄罗斯有关黑龙江的史料,18世纪以来法、德、英、美等欧美国家有关黑龙江的史料,成书于20世界初期以来的日本有关黑龙江的史料,成书于15世纪以来的朝韩有关黑龙江的史料,内容以黑龙江为中心展开,侧重黑龙江历史文化,有鲜明的区域指向和历史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具有以史为鉴、服务现实的参照作用,还具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意义,具有鲜活的“经世应物”的时代价值。其次是史料本身的价值高低。书中的一些史料为首次以外文译出提要,不乏具有后续翻译出版价值的史料。还有一些史料在国家间博弈中可资利用,可以有效回应外国教科书中存在的对黑龙江历史不完整、片面的解读,甚至有意歪曲等现象。再次是对利用者的价值的高低。由于注重原汁原味,整理较为规范,反映多方观点,提要指南地位,可以断言,这部著作的问世将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史料引用“源代码”,定会引出今后史学研究的新鲜活水来。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个团队在多国文献中历经五六年的跋涉,才完成了这部《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的撰写。它不仅夯实了黑龙江史学资料研究的根基,也为学术界克服浮躁树立了专业化典范。
二是成果弥补了史学界资料碎片化,缺乏系统归纳国际上论述地方史学资料的缺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史学界的对外交流也不断增多。但不可否认,与中国史学逐渐走向显学,研究积累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不相适应的是,我们对国际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研究中国地域历史的观点整理、资料把握还缺乏系统性归纳,对黑龙江的国外史学资料的整理更是呈现碎片化倾向。这些体现在涉及黑龙江的地域变迁、文化归属、考古界定、习俗传承以及边疆治理、东北亚国际关系等的内外交流时,我们经常会面对一些缺失话语权和佐证的尴尬情况。《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既能为我们弥补上述一些缺憾,也能让我们在应对事关东北亚、黑龙江对外交流等的问题时更加有信心和定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三是立足存留东北亚和欧美各国专家的视角,有助于提升黑龙江省学术界的国际影响力。存留欧美和东北亚各国专家的多元视角,更能使我们做到知己知彼。从史学应对现实的经世功能来说,著史可以正视听,读史可以解困惑,用史则可博未来。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历史已经走进新纪元,但东北亚地区还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在历史问题的国际博弈中还面临诸多的挑战,在中国构筑文化软实力、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进程中,史料提要、资料汇编及文献整理无疑将为中国学者提供还原历史真实的底色和底气。基于这种认识,《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或许将为黑龙江史学研究更加国际化凝聚新的人气,为学术走出去开辟新路径,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学术界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一些史实和一些众说纷纭的敏感历史观点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本书介绍研究的史料众多,涉及的国别广泛,在原汁原味地反映原作风貌和原作者立场、观点的同时,对相关史料真伪、谬误等予以甄别、订正。特别是对原作者由历史局限、个人偏见、侵略立场等多重因素所造成的严重失实和颠倒黑白的歪曲予以澄清,体现了编纂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学术水准。值得称道的是,在每篇史料提要的“学术评价”部分,都能公允地评价原史料的学术优劣、价值高低和是非曲直,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
最后想说的是这支优秀的作者团队值得嘉许,模式可以复制。《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绝非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项目,非拥有英、俄、日和朝韩四种语言以及拥有历史文化及相关国际知识的学术团队是无法胜任的。从主编到副主编,或为史学专家,或为东北亚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或为中俄关系史研究专家等。涵盖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东北亚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黑河学院等多个史学专业或国际问题专业的专家,集中了通晓俄语、日语、韩语、英语的复合型作者,既有专业学术背景,也有国际知识底蕴,既有知名学者,也有青年才俊。因此,这部书堪称史学界和国际研究界跨界组合,科研单位和大学之间联袂奉献的鸿篇巨制。对于这种有难度、需要团队完成的项目,应提倡集体协作、合力攻关,其做法可供借鉴,或可复制。
合上厚重的书稿,不禁掩卷沉思。如果把中国史料学比喻为一条隧道,那么很多人只是站在隧道的入口向里张望,并未完成走向隧道另一端的探险。有些人虽然走进了隧道,但由于隧道的黑暗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偶尔有一些人走出了隧道,却留下了孤独的遗憾。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史学界如此纠结、如此尴尬?从这本书中或许能找到些许的答案。史学研究也好,经济研究也罢,如果没有基础性的史料和数据的梳理做依托,焉能构建学术的高楼大厦,又焉能成就学术殿堂?这些年,学术界的很多人热衷于提出观点和理论,游走于创新和跨界,却忽略了万丈高楼之下起支撑作用的资料地基的构建,从这个角度来说,继发同志率领的《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团队默默地做了一项值得学术界,尤其是史学界思考的事业,这在发挥基础研究优势,重视或鼓励对具有指南标尺的史料等资料整理的研究方面,对让“冷研究”变成“热学术”做了有益的探索,可谓是穿行在史料学隧道中的探路者。也热切希望学界同人多关注边疆史料学的研究,做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担当起新时代赋予学者的光荣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2018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