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传记资料)》

一 作者简介

伊万·巴尔苏科夫,俄国19世纪后期的历史学者,莫斯科大学皇家历史和俄国古代文物学会会员。他长期研究莫斯科教区、科洛姆纳教区的总主教英诺森。英诺森与穆拉维约夫几乎同时在西伯利亚工作,两人关系密切。在穆拉维约夫逼签《瑷珲条约》之后,英诺森向穆拉维约夫献予这样的颂词:“……即使子孙后代有朝一日将你遗忘,即使享受你功绩成果的人将你遗忘,我们东正教教会也会永远把你铭记心上。”巴尔苏科夫在研究英诺森的生平、事业、为之作传的时候,已经比较多地了解了穆拉维约夫的生平、事业,对之产生崇敬之情,所以,他后来欣然接受为穆拉维约夫作传的任务,并“引以为荣”。除了《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传记资料)》,巴尔苏科夫还著有《莫斯科及科洛姆纳总主教英诺森传》(1883)等书,整理出版了《英诺森文集》(1887)。

二 主要内容

本书根据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1809~1881)的书信、正式文件、同时代人的叙述及书刊材料,详细地介绍了穆拉维约夫的“生平事业”。1891年在莫斯科出版。由郝建恒翻译,197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两卷:第一卷用传记体裁写成,叙述穆拉维约夫的经历和重要活动;第二卷搜集了1844年到1861年与穆拉维约夫的活动有关的文件。

穆拉维约夫是沙皇俄国对中国实施侵略扩张政策、割占中国领土的具体执行者。本著作详细地介绍了他贯彻沙皇俄国的对华侵略扩张政策、割占中国领土的过程。全书的核心内容有如下四大板块。

(一)沙皇的任命

穆拉维约夫早年参加沙俄对土耳其的战争和镇压高加索人民的军事行动,立下战功,博得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赏识,得以连连加官晋爵。1847年,尼古拉一世将穆拉维约夫由图拉省省长提拔为东西伯利亚总督。皇后对穆拉维约夫这一超常规的晋升也起了重要作用。穆拉维约夫曾担当她的少年侍从,从此之后,她就极为欣赏穆拉维约夫的才干。

尼古拉一世于1847年9月6日经过图拉城,在谢尔吉耶夫斯科耶站接见了穆拉维约夫。皇帝在跟穆拉维约夫谈过几句话后便宣布任命他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同时谈到俄国采金业在该地的发展情况及某些混乱现象以及恰克图的贸易和俄中关系,最后他补充了下面一句意义重大的话:“至于俄国的阿穆尔河,等将来再谈吧!”这是一句双关语,另一个含义是:应该马上采取行动解决阿穆尔河这个问题。穆拉维约夫心领神会。为了迅速实现皇帝的意志,他匆匆离开图拉,于1847年9月末抵达首都彼得堡,为上任做准备。他积极地了解当时西伯利亚的情况,尤其是有关黑龙江问题的种种设想。这时,穆拉维约夫完全明白了沙皇对他说的话——bon entendeur peu de paroles'(聪明人用不着多说)——包含的深意,即鼓动他积极行动,解决这个对于俄国极其重大的黑龙江问题。

穆拉维约夫在彼得堡逗留期间结识了涅维尔斯科伊大尉,此人对阿穆尔问题也很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在穆拉维约夫的支持下,涅维尔斯科伊前去黑龙江口一带考察。

(二)穆拉维约夫为占据中国黑龙江地区所做的准备及相应的行动

到伊尔库茨克上任后,穆拉维约夫积极筹划侵略我国黑龙江地区:组织并扩充外贝加尔哥萨克军;派遣涅维尔斯科伊武装侵入我国内河黑龙江下游、库页岛;随后,穆拉维约夫不顾清政府的多次抗议,率领大批兵船悍然侵入黑龙江,将该河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强行占据。

穆拉维约夫密切关注中国的形势。由于俄国的北京传教士团向他提供情报,他对中国的内情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他分析形势,做出相应的决策。

1853年11月29日,也就是洪秀全在武汉城下与清军激战,曾国藩准备回湖南办理团练,整个中国人的目光被太平天国吸引,对贝加尔湖地区那块蛮荒化外之地毫无兴趣当然也一无所知之时,穆拉维约夫在贝加尔湖边的伊尔库茨克对清政府的局势进行了准确的评估,呈交了《呈海军大将亲王殿下的秘密报告》。

(三)逼迫奕山将军签订《瑷珲条约》

1858年,穆拉维约夫向中国方面提出了如下条约草案:

第一,两国以阿穆尔河为界,阿穆尔河左岸至河口属俄国,右岸至乌苏里江属中国,另外,以乌苏里江至其发源地,再从发源地至朝鲜半岛为界;

第二,在两国界河上,只准两国船舶航行;

第三,两国界河沿岸准予自由贸易;

第四,阿穆尔河左岸的中国籍居民,于三年内移居右岸;

第五,重新审订旧条约(通过双方特派的官员),就涉及两国利益和荣誉的各种事务制定新章程;

第六,本条约为旧约的补充。

穆拉维约夫在瑷珲谈判中使用了诡诈和恫吓的手段。

两国代表第一次会晤,俄方看到,中国政府虽愿和俄国友好,但在边界问题上却仍然坚持过去提出的意见,因此,谈判很可能长期拖延下去。

穆拉维约夫希望能尽快了结此事,但是,为了掩饰这种愿望,同时也为了留有余地,以便一旦今后出现僵局他好出面,他采取了外交手段。翌日(5月12日),他派自己的翻译宣布:穆拉维约夫总督因病不能继续会谈,委托彼罗夫斯基(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彼罗夫斯基,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监护官)先生代替他与中国代表谈判。根据穆拉维约夫的介绍,彼罗夫斯基供职于枢密院,因枢密院最近收到中国理藩院的咨文,预料会举行两国间的谈判,所以委派彼罗夫斯基随同穆拉维约夫将军前来瑷珲。

此后,彼罗夫斯基每日早晚或同中国的瑷珲副都统会谈,或同首席通事以及其他人员会晤,每次均会谈三四小时之久。中国代表面对强势的俄方进行了抵抗,但是由于国家衰弱,且面临严重的内乱和外患,所以不得不让步。巴尔苏科夫写道:“中国官员为了使对方信服中国的声望,信服中国人无可争辩地优于其他民族,施展了种种狡猾手段,实难用笔墨来形容。但是,他们却无法始终扮演这种角色,一则中国虚弱无力,满清皇朝风雨飘摇;二则他们害怕我国联合英国人(与其说中国人不喜欢英国人,不如说是惧怕他们)共同反对他们,所有这些,他们都无法掩饰。”

在谈判的关键时刻,穆拉维约夫指示彼罗夫斯基不要坐失良机,要暗示中国代表:中国的困难处境俄方完全清楚。会晤数次后,中国人仍然固守自己的立场,拒绝退让,彼罗夫斯基于是按照穆拉维约夫总督的指令,向中国人宣布:“俄中两国维持和好,实悉赖我国皇上宽宏大量。根据中国近年来的各种行径,我国完全有权采取其他行动。坚持以旧约划定格尔必齐河以东和乌第河附近地区的边界,是徒劳无益的。”接着,彼罗夫斯基歪曲历史,指责中国在尼布楚条约谈判中使用武力威胁俄方代表,条约签订后又破坏条约并违反外交礼仪:“1689年签订条约时,中国人的行为不光明磊落:当时北京来文说,中国全权代表的随员为数不多,但实际上,却向谈判地点派出大批军队,而我国方面,偕同使者的只是必要的随员。此外,中国人自己又破坏了这些条约:第一,向尚未划界地区居民征收实物税,而他们并无此权利;第二,最近中国人竟拒绝接待我国皇上派往中国朝见国君的使臣,此事如发生于文明国家之间,势必导致关系破裂和敌对行动。”除此之外,彼罗夫斯基还声称中国人曾挑起另一不愉快的,而且未秉公处置的事件,即焚劫俄国在塔城的商栈。

中国代表懦弱无能,国家又处于极度的危难之中,最终屈服于俄国代表的威逼和狡辩。

签订《瑷珲条约》对于中国是极为屈辱的。在巴尔苏科夫的这部著作中有俄国殖民主义者对这一事件的描述:“5月16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条约原定于12时签字,但是,条约文本要用俄文和满文誊清,因而延至傍晚。晚六时,穆拉维约夫身着礼服,偕同随员,登上瑷珲河岸,徒步往见将军。将军当即设茶点款待。简短寒暄过后,穆拉维约夫吿知将军说,他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终于了结了这桩持续一百五十余年之久、早为两国政府关注的事件。之后,开始宣读和核对条约的满文本。然后,便开始签署条约。穆拉维约夫、将军、彼罗夫斯基、副都统、希什马廖夫和爱绅泰分别在条约的俄文本和满文本上签字。”

签字后,穆拉维约夫总督和奕山将军各执两份已签字的俄文、满文条约,彼此同时交换,互致贺词。

到此,一个导致中国被割占60多万平方公里的空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完成了签约仪式。对于中国,这是不可估量的惨重损失。

三 学术评价

(一)极其丰富的文献!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

作者写道:“我们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应该声明,我们的任务是把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书刊上有关穆拉维约夫伯爵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以补充档案资料之不足。在各种手稿资料中对我们最有用的是他的书信……”

(二)编者的殖民主义立场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学者在使用这些资料文献时必须注意

本书作者是站在沙俄侵略者的立场上写这本书的,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他替穆拉维约夫编写这部传记是为了感念他的“殊勋”,对他歌功颂德,让他永垂不朽。

作者在其“序言”中写道: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的“名字和亚历山大二世皇帝临朝初期下述极为重大的事件紧密地联在一起:把辽阔的阿穆尔地区并入俄国。阿穆尔地区并入俄国,为俄国军事、贸易和工业力量打开了通往太平洋的通路。穆拉维约夫是一位受过尼古拉一世时期严格训练的英勇军人,英明的行政长官和爱国志士;无论就其所建树的功勋或就其特有的纯俄罗斯性格而言,他都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赋有经国安邦之才;他鞠躬尽瘁,不知疲倦,毅力超群,自强不息。他始终所想的,是作一个为皇帝尽忠,为祖国效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