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内加尔(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行政区划

1.行政区划的演变

1960年1月,塞内加尔立法议会通过改变行政区划法令,对全国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殖民时期的州被合并为7个行政大区(Région,相当于中国的省):佛得角区(Cap-Vert)、捷斯区(Thiès)、久尔贝勒区(Diourbel)、辛-萨卢姆区(Siné-Saloum)、卡萨芒斯区(Casamance)、东塞内加尔区(Sénégal Oriental)和大河区(Fleuve)。各大区下面设省(Département,即殖民主义时期行政区划中的Cercle)。省下面设区(Arrondissement)。区下面设镇(Commune),可分为城镇(Commune de ville,简称Commune)和乡镇(Communauté rurale)。乡镇下面是村(Village)。全国共计28个省、90个区。

大区是按照殖民时期州的界线划定的,大区之间没有明显的地理界标,如河流或山脉。各大区在人口数量和面积上差别很大,尤其是面积。佛得角区和捷斯区面积最小,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却是全国主要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人口聚集区和民族成分较复杂的地区,居民人数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2]久尔贝勒区和辛-萨卢姆区是全国花生产区,农业占据优势,较为便利的铁路、公路网和考拉克的海港有利于产品的运输。卡萨芒斯区和东塞内加尔区距国家政治和经济神经中枢都很远,卡萨芒斯区更为孤立。大河区在行政上将肥沃的塞内加尔河谷地和一大片人烟稀少的半荒漠联结起来,谷地人们的生活都以塞内加尔河为中心。

1984年,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全国分为10个大区和30个省。大区有达喀尔区、圣路易区(Saint-Louis)、卢加区(Louga)、久尔贝勒区、捷斯区、坦巴昆达区(Tambacounda)、考拉克区(Kaolack)、法蒂克区(Fatick)、科尔达区(Kolda)和济金绍尔区(Ziguinchor)。基层行政单位分设35个城镇和284个乡镇。到20世纪90年代初,城镇和乡镇的个数又分别增至37和317。

2002年1月,国家再次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曾经作为圣路易区的马塔姆省升格为马塔姆区(Matam),下设三个省,即卡内尔(Kanel)、马塔姆和拉内卢费尔洛(Ranerou Ferlo),以缓解圣路易大区东西过长带来的不便。经过调整,全国有11个一级行政大区,34个二级行政区。11个行政大区的首府名称与大区名称一致,如达喀尔大区首府就是达喀尔,其他如圣路易、久尔贝勒、捷斯、坦巴昆达、马塔姆、考拉克、法蒂克、科尔达、卢加、济金绍尔都是首府名称与大区名称同名。

2008年2月,塞内加尔国民议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地方行政组织法的法案,决定增设3个一级行政区,即卡夫林区(Kaffrine)、凯杜古区(Kédougou)和塞久区(Sédhiou),由原来11个大区变为14个(见表1-1),下设45个省,117个区,基层行政单位共有150个城镇和353个乡镇。到2014年,基层行政又出现改动,有172个城镇和385个乡镇。

表1-1 2008年塞内加尔行政区划简况

表1-1 2008年塞内加尔行政区划简况-续表

2.著名城市

(1)达喀尔 塞内加尔共和国的首都,最大的港口城市,三面濒海,一面背靠大陆,与南部非洲、南美洲和欧洲的距离大致相当,从而成为国际交通枢纽。

“达喀尔”名字的来源有很多说法。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达喀尔”是当地人对“波巴布树”(Baobab)的称呼。这是当地到处生长的一种高大乔木、果实汁多味甜、为猴子喜爱的树,俗称“猴面包树”。人们称这里的居民区为“达喀尔”,意为“猴面包树丛中的村庄或城镇”。塞内加尔人喜欢这种树,让首都名与该树名关联可以理解。另一种说法是,“达喀尔”一词源于沃洛夫人在此地的村庄恩达库鲁(Ndakarou),该村庄建于17世纪初,后被法国人称作Dakar。恩达库鲁村一度成为雷布共和国(Lébou Republic)的首都,该共和国成立于1795年,是因佛得角半岛的人民在伊斯兰教领袖迪奥普家族的领导下摆脱卡约尔的统治而建立的政体,其国王作为传统领袖后来得到法国殖民地政府的正式承认。[3]

法国人于1857年来到佛得角半岛时,达喀尔还只是一个小渔村,但由于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路易·费德尔布(Louis Faidherbe)在这块土地上建立军事前哨和海港。法国殖民者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了第一期港口工程,1862年制定城市建设规划。1878年该城有1556人。1898年达喀尔成为法国军事基地,1902年法属西非联邦总督府从圣路易迁到达喀尔,法国殖民者将其作为统治整个西非地区的桥头堡。当地中学、医院和研究机构为整个法属西非服务。1904年人口增至2.5万人。

随着达喀尔至巴马科铁路的建成与通车,港口建设和港口业务不断扩大,达喀尔不仅成为大西洋的一个中途港、“服务站”,而且成为整个法属西非内陆西出大西洋的重要海港。法国在西非的大商号、银行和工业企业几乎全部集中于此。到20世纪30年代末,达喀尔取代圣路易,成为塞内加尔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10万,其中法国人近1万,成为西非最大的欧洲人聚居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法国加大投入,港口机场进一步扩大,很多新的工程项目都集中到达喀尔,达喀尔进入飞跃发展的时期。1955年人口增至21.5万,1961年猛增至37万,2012年人口已达268.2万。

塞内加尔独立后,达喀尔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成为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政治上,它是政府机构、国家机关、政治组织、社会机构和外国使领馆的所在地。经济上,它是热带非洲最大的工业和服务业中心之一,拥有食品、纺织、化学、机械、造船工业等。全国最大的公司、银行、商店和90%的工厂企业都集中在这里,而且这里还是著名的花生贸易中心。文化上,它拥有国家最大的也是西非著名大学——达喀尔大学(1987年改名为谢赫·安塔·迪奥普大学,UCADD)、具有古老历史的著名公立中学和小学、非洲研究机构和海洋历史研究机构、各种类型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工培训中心以及全国最大的医院。著名的桑戈尔体育场、人种学和考古博物馆、青年宫、国家剧院、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都在达喀尔,从而使达喀尔成为全国文化教育中心和西非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除了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担当之外,达喀尔还负有西非地区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使命。它是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的总部所在地,该行成立于1959年,是西非八个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作为西非经济货币联盟的总部,1979年落成的西非中央银行大楼也是达喀尔一座里程碑式的现代建筑,成为地区中心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塞内加尔独立50周年之际,矗立在大西洋沿岸的左侧乳峰山(因两座相对的圆形山丘而得名)上的“非洲复兴”雕像(La Renaissance africiane)隆重揭幕:只见雕像中丈夫手拉着妻子,肩负着孩子,孩子伸手指向远方的天空,展现了推翻黑暗的奴隶贸易与殖民统治、争取自由与独立的非洲人民走向未来和光明的情景。该雕像是时任总统瓦德确定的“六大文化工程”项目之一。

此外,达喀尔有优美的白细沙海滩,建有现代化旅馆。位于达喀尔市中心的独立广场建于1960年,标志塞内加尔独立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广场中央的独立纪念碑上刻着一头威风凛凛的雄狮,这头雄狮正在跃起,象征着塞内加尔人民奋起的精神状态。每年4月4日国庆节和“五一”劳动节,人们都在这里集合举行纪念活动。

(2)圣路易 圣路易大区首府。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西非沿海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位于塞内加尔河口北边的一座小岛上,距离毛里塔尼亚不到10公里,一条长长的沙嘴和河口的沙滩使它不易受到攻击,在陆地上又有一系列炮台便于防守。它还处在非洲沿大西洋海岸贸易的航线上,从而成为塞内加尔河中、上游广大地区树胶、黄金等物产的集散地。

圣路易包括大陆索尔(Sor)和岛屿圣路易两部分。后者又名恩达尔岛,恩达尔岛源于当地人的沃洛夫(Wolof)口语。恩达尔岛与索尔中间隔着塞内加尔河,由费德尔布大桥(Pont Faidherbe)连接。该桥取名于法国的塞内加尔总督路易·费德尔布。恩达尔岛又被塞内加河的支流小布拉斯河(Petit Bras)分割,由穆斯塔法·马利克·伽耶桥(Pont Mustapha-Malick-Gaye)连接,原名塞尔瓦休斯桥(Pont Servatius)。桥西是与大西洋接壤的半岛,该半岛行政上属于索尔的郊区,为人口众多的渔民区,居民多以捕鱼为生。

圣路易岛位于费德尔布大桥桥西,长2500米、宽约350米,分成南、北、中三部分,中部是法国殖民主义时期留下的总督府和费德尔布广场,南部有博物馆,北部有大清真寺。岛上的建筑排列整齐,色彩以乳黄、橘黄、酱紫与赭红等暖色为主,装饰比较考究,富有浓郁的殖民地风格,是法国在塞内加尔拥有的最早的殖民地。1659年,法国商人路易·考利耶(Louis Caullier)所经营的佛得角公司(Compagnie de Cap-Vert)成为法国在非洲大西洋拥有贸易据点的第一家特许公司,他将其作为礼物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圣路易的名称由此而来。

圣路易在18世纪一跃成为港口和重要的贸易中心,也是奴隶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当时有1万居民,其中有非洲人、欧洲人、亚洲人和许多混血儿,不同种族间的通婚也很常见。由于英国在1693年、1779年和1809~1817年占领过该岛,英语一度是圣路易的官方语言,但自1817年起又恢复法语为官方语言。圣路易城因此体现了不同文化价值的交流,对整个西非的教育和文化、建筑风格、手工工艺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二条标准,即“在一定时期或世界某种文化区域内,对建筑或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到19世纪中叶,圣路易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城市,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第一座欧洲城市,为后来非洲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样板。1895年以前未被英国占领前,圣路易一直是法属塞内加尔省府所在地,1895~1902年成为法属西非殖民地的首府。1902年法国将其西非殖民地首府迁至达喀尔之后,圣路易在1902~1958年改为法属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的首府。法国殖民的连续性统治使整座城市的规划完好地保留了法国的建筑风格,故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第四条标准,即“代表某类建筑的典范,表明人类历史的重要阶段的建筑或技术的集成或景观”。

简而言之,圣路易的发展呈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呈现了法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城镇规划和建筑技术,是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因此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曾是全国最繁荣的城市。达喀尔和考拉克等城市发展起来之后,圣路易的地位下降。现在的圣路易主要是一座商业和旅游城市,工业基础薄弱。

(3)捷斯 捷斯大区的首府,为全国第二大城市。它位于捷斯高地的东部边缘,扼守从佛得角半岛进入内陆平原的通道,因此其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它是塞内加尔西部平原主要的经济中心,工业方面拥有铁路、汽车厂、工厂、纺织厂、奶品厂、制鞋厂等。在其郊区普特和拉姆拉姆有农具厂、大型砖瓦厂、石棉水泥厂、采石场和磷酸盐加工厂等。它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和重要的公路枢纽,因而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4)考拉克 考拉克大区的首府,为全国第三大城市和新兴工业中心。它是穆斯林提加尼教派中心,其清真寺位于该市中心。考拉克坐落于萨卢姆河北岸,地处萨卢姆河通航河段的终点,是一个河港城市。在达喀尔港建成之前,它曾是塞内加尔最主要的花生出口港。因地处花生产区中心,考拉克拥有全国最大的花生去壳厂。它还有全国最大的盐场,其盐产量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的需要,还有相当数量出口国外。此外,考拉克还是全国重要的公路枢纽,国家公路干线可由此通往全国各地;另有一条铁路支线与达喀尔—尼日尔铁路相连,但后来停止运营。考拉克的街道是柏油马路,街市繁荣,旅馆、商业、邮电等服务设施齐全,城市建设仍在不断发展中。

(5)卢加 卢加大区的首府。它位于西北主要养牛区和大量消费肉类的城市圣路易、捷斯和达喀尔之间,因而成为塞内加尔主要的牛市。凭借林盖尔铁路便利的交通,它成为北部的铁路枢纽,是花生、树胶、皮革的重要交易市场。该城市有一个农业学校和种子油研究院分院。

(6)久尔贝勒 久尔贝勒大区的首府。它位于花生产区的中央地带,是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它也是塞内加尔的宗教圣地,有奥斯曼土耳其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该清真寺居于城市中心,是穆里德教派的经典之作。

(7)济金绍尔 济金绍尔大区(又称卡萨芒斯大区)的首府。1888年曾为法国占领。它位于卡萨芒斯河下游左岸,是该区唯一的港口和经济中心,南方内地运输花生和其他产品的唯一出海口。济金绍尔既是水陆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中心,也是该区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它拥有罐头厂、榨油厂、饮料厂和发电厂,生产花生油、冷冻鱼和果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