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新动能经济:中国发展动力研究报告系列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要素粗放投入驱动、GDP导向制度带动三大动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近年来,这三大旧动能一方面已无法支撑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其副作用和后遗症也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培育壮大新动能,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首次使用了“新动能”一词。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时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能”。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2018年1月10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号),设立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自此,我国正式开启了从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的区域战略试验。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要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紧盯经济发展新阶段、科技发展新前沿,毫不动摇把培育发展新动能作为打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又要坚定不移把破除旧动能作为增添发展新动能、厚植整体实力的重要内容,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明确新动能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培育壮大新动能至关重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将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内涵是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即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智慧产业化实现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化实现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化实现品牌高端提价值。

很多人将新动能理解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我们认为,“四新”只是新动能的部分内容,而且是新动能的表象内容,新制度、新主体、新市场才是新动能的深层内容。新动能的完整内容是由“五级火箭”理论——新制度、新主体、新要素、新产业、新市场,以及“五新支撑”框架——新定位、新思路、新布局、新环境、新行动,共同构成的。其中,“五级火箭”理论的基本逻辑是:新制度驱动新主体,新主体利用新要素,新要素支撑新产业,新产业满足新市场。

所谓绿色发展,就是既要绿色,又要发展,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低四高”。“四低”是指低消耗(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低排放(二氧化碳排放)、低破坏(生态破坏),“四高”是指高效率、高效益、高循环、高碳汇。绿色发展的途径可以概括为降耗、减排、止损、增绿、提效、改制。本书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绿色新动能经济”的概念,其内涵是指以新制度为引擎、以新主体为支撑、以新要素为手段、以新产业为核心、以满足新需要为目的,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经济形态。

从产业视角来看,发展绿色新动能经济,一方面,要发展绿色新动能产业。既要通过去疴(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去僵尸企业)、转型、升级、融合(包括产业链融合、创新链融合、产城融合、区域融合等)等途径,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策略等,积极培育发展绿色新动能产业主体。另一方面,要发展绿色新动能企业。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绿色新动能产业的同时,要建立一批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新动能企业与之相适应,并通过精准实施差异化政策(如分区域精准确定税额标准),引导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加速绿色转型。

从区域视角来看,发展绿色新动能经济,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求覆盖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各类区域:一是发展绿色新动能城市;二是发展绿色新动能园区;三是发展绿色新动能城镇;四是发展绿色新动能乡村。另一方面,要注重优化空间布局,既要与周围地区做好衔接,参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又要在整个大区域中找到自身的最佳定位。

为了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绿色新动能经济,本书选取了多个国内外区域案例和企业案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剖析。区域案例主要选取了深圳、京津冀、美国加州,企业案例主要选取了滴滴出行、碧水源、华为和美国特斯拉。每个案例都介绍了其基本情况、主要做法、经验和启示。

本书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绿色新动能经济发展的进展与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分别提出了发展绿色新动能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同时,还附有大事记和重要数据。

在此,要特别感谢魏云、赵西君、靳永新、郭红莲、刘文杰、涂莹燕、吴浩、缐伟华、张志冉、盛三化、王俊、韦文怡、湛雨潇、叶慧颖、刘自力、刘雪飞、段志刚、杨秋月、高宜程、宋晓璐、赵科科等为本书撰写了专稿。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尤其感谢冯咏梅等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大量心血。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魏云、赵西君、梁洁波、叶慧颖做了大量组稿、协调和校对等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组织重点项目资助出版,特此致谢。

需要说明的是,全书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所做的初步探索,尚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望读者朋友不吝指正,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李佐军

2018年9月1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