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叶氏家族的家人们
1948年是叶氏家族命运的一个节点。叶家当时有7口人,却有3人离开家,漂泊到了台湾。叶嘉榖(叶嘉莹的堂兄),是叶廷乂唯一的儿子,到台湾后曾经担任中学教师;叶嘉莹随其夫赵钟荪等家人一起到达台湾,属于海军眷属;叶廷元也随其单位到了中国台湾。尽管他们都在台湾,但相距很远,交通不便,没能生活在一起,也不能互相照顾。
从叶嘉莹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她当时遭遇的困厄和思乡之苦,她的丈夫遭受了三年多的牢狱之灾,她自己带着吃奶的女儿也曾被关入监狱,被释后只能带着女儿在亲戚家打地铺。待丈夫出狱之后,并没有苦尽甘来。赵钟荪性情更加暴躁,对她常有家庭暴力。她经常做几个梦,一是梦见北平的老家,但是门窗全都紧闭,她无论如何都进不去;二是梦见去找她的老师顾随先生,但总是迷失在一片芦苇地中走不出去;三是梦见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来接遍体鳞伤的她回家。她深深地思念北平的家、北平的师友,伯父、伯母和弟弟们。
叶嘉莹伯父叶廷乂晚年医术更加精妙 ,但视力不好,他及夫人对儿子和亲人们一直都怀有深切的思念,期待流落在外的叶家子弟能够回来。叶嘉谋(叶廷元的长子)的女儿出生后,成了叶廷乂疼爱的掌上明珠,如同当年疼爱侄女叶嘉莹,并且他经常念叨:“乖孩子,乖孩子,你们快回来吧!你们怎么还不回来?”20世纪50年代,叶廷乂和夫人在侄儿和侄媳的关怀照顾中先后终老于北京察院胡同。叶廷乂的长孙是叶言都,为台湾的一位著名作家,(33)从他身上更可以看到叶氏家族具有一种诗人的才情。
叶嘉莹的大弟叶嘉谋(1926—2007),幼时和姐姐一样接受传统教育。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学任教,“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后来恢复教职。1985年患脑梗,半身不遂多年,2007年离世。他的夫人杭若侠(1927—1995),人如其名,为人善良,又有侠义心肠,常常慷慨救助身边的老弱。其子叶言材回忆说:“父亲为人大方,特别是在钱财方面,从不斤斤计较,母亲对于父亲这一点很是赞赏。”叶嘉谋与杭若侠育有二子一女,长子叶言枢(1949—1995)硕士时留学日本,论文写的是有关杜牧诗的研究,但因患直肠癌,不幸于1995年3月去世。同年8月,遭受丧子之痛的杭若侠亦去世。1997年,叶嘉莹的小弟叶嘉炽(1933—1997)去世。叶言枢的女儿叶警昕,小名诗诗(后改为大名),生性聪慧,刚过周岁就能诵唐人绝句,叶嘉莹曾以小诗记之。但诗诗很不幸,2019年因病早逝。叶嘉莹曾感叹“家中连遭不幸”(34),晚年忍受许多世人所不知的悲伤和痛苦。
《我与姑母叶嘉莹》《我的前尘往事》的作者叶言材,是叶嘉谋的次子,叶嘉莹曾说:“本来他对我的家世生平就比外人了解得更多,而且他在我们家族后辈中,无论所学中文专业或给外国学生讲授中文的职业经历方面,都可以说是唯一与我相近和比较能够理解我‘回国教书之志’的人。”(35)为了佐证叶氏家族的文化特质,笔者在这里介绍一下叶嘉莹的侄子叶言材,通过他可以看到叶嘉莹的某些性情。
叶言材生于1955年,1972年至1979年曾在北京西城区摩托车厂当工人,恢复高考后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1985年,他赴日本九州大学留学,硕士毕业后留在日本,执教于北九州市立大学中国系32年,一直致力于中国语言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中日文化的交流,成果颇为丰硕。他很早就接受了生活的历练,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朋友、学生们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到,他继承了家族的多种文化基因。一是富有敏锐丰富、细腻热烈的情思,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大自然的关怀之情。他在日本赏樱时拍到一棵绽放的樱花,就十分高兴;拍到了残樱飘落,就发出“虽是残花亦难舍”的感慨;看着满地的落樱,他会怜惜地说“都不舍得踩”;还为落樱写下诗句“疑似河汉人间堕,点点樱星点点愁”。看到满地干枯的落叶,就说:“唉,这真是春天吗?满地干枯的落叶。”他流露出的纯真性情、善感诗心,让笔者联想到叶嘉莹,他们同样有着敏锐的诗人气质和对万物的关怀之情。二是富有文学才华,具有独立的思辨精神和很强的办事能力。在电影厂工作时就显示出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在影评圈颇有名气。三是诚笃、正直善良,善于体察关怀他人。体察他人是一种很重要的素养,叶嘉莹之所以能够在评赏诗词时胸襟宽广,对作者的处境作出“合情合理”“平恕惬当”的体察和分析(36),就是源于此种素养。四是热情慷慨,轻视金钱和外物。他自1990年至2018年,每年春假都自费陪同日本学生们到中国短期游学,坚持了整整29年。他对周围有困难的师友慷慨相助,不求回报。此种对金钱的态度,也是叶嘉莹的态度。五是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他自幼性格外向而顽皮,但最终回归到这个家族的文化中,或者可以说是这个家族强大的文化基因始终支配着他的选择。对于放弃在影视界的工作与大好前途,选择以文化传播为终身事业,他认为,我从未后悔过,我觉得把自己最为珍贵的人生阶段,奉献给了中国语言文化在日本传播的事业,为中日睦邻培养了一茬又一茬后继人才,可以算得上是不虚此生了!这种为传播中国文化献身而无悔的品格及所怀的使命感与叶嘉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