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讲 永宣国宝
明朝在永乐、宣德期间,中原之区社会稳定,经济恢复,版图一统,睦邻友好,万国来朝,恢复唐宋礼法,文化再现繁荣,继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之后,出现了一个“永宣之治”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皇宫宝库,增加了宣德炉、镶嵌掐丝珐琅等名声远播的名器宝物。而《永乐大典》则是这一时期的一个文化标志。
一、宣德宝炉
宣德炉,就是明宣德朝生产的铜香炉,以质量优、造型美而流传于世,成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象征。宣德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明朝经过从洪武到宣德五朝,近70年的开创和经营,成就了“永宣之治”,而且在文化上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气象。
一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文化上着重于唐宋文化传统的恢复与传承,带着创业的勃勃生机和宏大气象,这正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文化表现。
二是,四面睦邻,文化交流。从其他国家汲取多种文化营养,开拓了文化视野,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三是,朝廷重视,皇帝文采。这对国家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推动力。
十几年前的2010年,我在故宫博物院看到一个非常好的展览,就是“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当时是为纪念紫禁城落成590周年。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在纪念紫禁城落成600周年的时候,我依然对那次看到的永宣时代的文物念念不忘。因为,包括宣德炉在内的精粹文物,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可以从这些瑰宝看出永宣时期的文化气势,领略永宣时期的文化精髓。

宣德炉
二、永宣名瓷
在永乐、宣德年间,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七下西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又多次派使臣到西域,陆上丝绸之路也已开通—这就给永宣瓷器,注入了新的生机。
同时,明代设立“御用监”,专门制作精美的家具、珐琅器、玉器、漆器等,不仅为当时宫廷所用,而且传承有序,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贵藏品。其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恐怕就是瓷器。洪武二年(1369),明朝在景德镇元朝浮梁磁(瓷)局旧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大,设御器厂,为宫廷烧造瓷器。御窑烧造瓷器,全部属于宫廷。遵照皇帝旨意,宫廷发放官样,御窑照样生产,产品严格验收,入选瓷器运送皇宫,落选瓷器打碎掩埋。总之,御窑的瓷器,从官样、烧制、使用、保管,到对落选瓷器的处理,都由皇宫严格掌控。
御器厂实行“匠籍制”,集中了全国优秀的陶瓷工匠,有朝廷特设的画局,负责设计烧制瓷器纹饰,又垄断优质原料,几乎不计成本,生产出了大批精美的御制瓷器。

明宣德 红釉描金云龙纹盘
永宣时期烧造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宣窑”就是当时最精美瓷器的代名词。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红、白、青三个字:红—红釉为贵,白—甜白为美,青—青花大气。
红釉为贵。朱元璋以红为贵,以红为吉。红巾、红塔、红官服,以及宫里盛行红瓷器。还有明朝的“明”,左为“日”,右为“月”,都属火,都尚红。《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命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官服的颜色,命礼部议奏。洪武三年(1370),礼部奏:
“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饰所尚,于赤为宜。”从之。(《明史·舆服志三》)
所以,明朝宫廷用瓷也一度以红为贵。红釉瓷器,非常难烧,有时一窑、甚至数窑,才能烧成一件。所以,明初宫廷红釉瓷器,数量特少,极为罕见。
甜白为美。永乐帝偏爱甜白釉瓷器。永乐时由景德镇御器厂创制一种白色瓷器,因釉色甜润而洁白,故称甜白釉。这种甜白釉瓷器,受到了永乐帝的青睐。《明太宗实录》记载了一个故事:西域部落首领,向他进贡用和田玉做的“玉枕”,可以说是万分珍贵,但他说:“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永乐帝日常使用的瓷器,大多是御器厂烧制的白瓷,洁白晶莹,润泽素雅,合于心意,即使枕头,也用瓷枕。在他的心目中,这玉枕比不上中国瓷器,自然不必接受来自西域的玉枕。甜白釉瓷器,瓷胎细腻,造型秀美,白釉洁净,色泽柔润,精美如玉。
青花大气。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高5.4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3.9厘米。因杯子从口沿到杯底,胎体越来越厚,放在手上感觉杯子压手,俗称“压手杯”。这只杯子内底,有青花篆体四个字:“永乐年制”,底款有所不同。这是至今所知唯一署有永乐年款的青花瓷器。这种压手杯,两岸故宫博物院都有收藏。谷泰撰《博物要览》记载: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永乐年制”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永宣御窑进入明代高峰期。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大得惊人。如宣德八年(1433),尚膳监题准烧造各样瓷器,一次达443500件。而一次赏赐朝鲜国王李祹的瓷器,足够十套餐桌使用。
三、掐丝珐琅
明永乐、宣德时期另一项文化瑰宝,就是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通常是铜胎(也有瓷胎、铁胎、锡胎、木胎等),用铜丝(也有金丝)按照胎上已绘的纹饰,如荷花,每个花瓣、每个叶片,都沿其边缘掐焊铜丝,然后点上不同釉彩,再入炉窑,约800℃温度,火中烧造,出炉后,打磨抛光。据传,一件珐琅器约需108道工序,方能完成。
珐琅技艺,传自外域。融合中华文化,经过艺师工匠之手,精彩夺目,巧夺天工,成为中国工艺品中一朵绚丽的鲜花。
珐琅器自元代传入中国以来,到了明永乐、宣德年间,达到一个高峰。因为当时掐丝珐琅,多无年款,传到后来,竟不知为何朝所作。景泰年间,制品精细,多有年款,所以一般人认为景泰蓝是珐琅器的辉煌,但从故宫收藏看,宣德时期不乏其他珐琅器精品。

明宣德 掐丝珐琅番莲纹僧帽壶
永宣文化,更有书画。永宣时期,朝廷致力于营造“以能纳其心于规矩之中”的政治情怀和文化氛围,最具有时代风格的书法形式,就是“台阁体”,也就是严谨的楷书,书风端庄典雅,运笔自然流畅,极具功力,美不胜收。22877卷、总字数3.7亿的《永乐大典》,就是以台阁体誊写的,当时组织了1300多人参与誊写。抄完以后装订成书,存放在文渊阁里。
《永乐大典》修成100多年以后,嘉靖帝组织人员再抄写一部。180人抄,每人每天抄三页,每页30行,每行28个字,一直抄了六年,直到隆庆元年(1567),嘉靖帝崩驾之后,才告完成。这样,除了文渊阁收藏一部外,在皇史宬也保存一部。这个文渊阁不是现在故宫里的那座文渊阁,北京故宫文渊阁是清朝乾隆时期修建的,用来保存《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渊阁,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皇史宬现今还在,位于天安门东边南池子大街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家档案馆。《永乐大典》现在还能看到副本残存370卷,已经影印出版。
无论是永宣青花、宣德宝炉,还是掐丝珐琅、书法绘画,或是玉器、漆器等,在帝制时代,只能是君享—只有皇帝和家人等少数人可以享受。如今早已变为民享,成为中华民族、甚至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皇史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