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岩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重要古代文化遗存

(一)陶器

甘孜地区的陶器展现出了多种复合的文化因素,其中以黄河流域甘青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比如,丹巴县罕额依遗址中的陶器,主要包括手工制作的夹砂红褐陶和泥质陶两种类型。在这些陶器中均发现含有大量云母片,由于当地有丰富的云母矿资源,说明陶器均为本地所制。这些陶器的纹饰主要以绳纹为主,其器形多样,包括双耳罐、单耳罐等。在罕额依遗址中还存在部分具有与马家窑文化相似的艺术风格的彩陶,种种迹象表明该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与周边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另外一处丹巴折龙村石棺葬墓地出土的陶器以泥制红褐陶和泥制黑陶为主,器形包括羊头双耳罐、四足提梁羊壶等。根据器物特征及墓葬形制推测,该墓葬的年代约为两汉时期。折龙村石棺葬的出土陶器大多为素面,同时在部分陶器上装饰有羊头图案,被认为与“羌”字相关,或与古代羌族存在某种联系。

图1-4 丹巴折龙村石棺葬墓地出土陶器

另外,从陶器上看,炉霍城西石棺葬墓地出土的陶器,包括双耳罐和单耳罐,既有本地文化风格,又有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交融的情况在其墓地出土的青铜戈上面也有所反映,说明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并存的文化现象。而在炉霍吉里龙遗址出土的陶器形制,又与阿坝州茂汶羌族自治县营盘山石棺葬墓地出土的陶器相似。这也印证了炉霍在早期有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现象。

(二)铜戈

图1-5 铜戈

鲜水河流经色达、炉霍、道孚、雅江等县,在该领域内发现了诸多石棺葬,其中九件铜戈最为典型,可以分为A、B、C型。根据戈的形制和捆绑痕迹,推测戈的捆绑方式有四种:单面捆绑式、凹槽嵌入式、銎内插入式、榫孔插入式。其中A型铜戈为刀戈结合武器,被视为复合型武器,被认为主要受到来自甘青地区的青铜文化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发展序列,后期沿横断山脉东侧向南传播。B型铜戈刃部弯曲,配备管状銎,便于固定,该类型的部分文化因素也被认为受到来自北方草原的青铜文化影响。C型铜戈则为中原商式戈,有明显的商文化特征。

A型戈主要在炉霍地区发现,分为多个亚型,包括Aa型I式、Aa型II式、Ab型、Ac型I式和Ac型II式,其中Aa型为早期形态。这种铜戈的特点是刀身扁平无脊,刀柄与刀身界限不明显,常见于西北的齐家文化中。另外,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遗址和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也出土了类似铜戈,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墓地中的“铜匕”与鲜水河上游的Aa型铜戈相似。兰州收藏的“双刃复合柄刀”与Aa型戈的形制、功能接近,显示Aa型戈受西北齐家文化影响。Aa型铜戈发展为Ab型、Ac型,地域特色更明显,特别是Ac型铜戈的内刀柄具有复合化特点。除了鲜水河流域,类似的铜戈也在大渡河中游的泸定县漆木林和冷碛镇以及青衣江上游的宝兴县瓦西沟墓地出土,其中鲜水河流域出土的铜戈年代最早,推测A类戈可能在鲜水河流域发展成熟后向南传播。

图1-6 鲜水河流域出土的各型式铜戈

学术界普遍认为管銎兵器与北方青铜文化有密切联系,鲜水河流域的B型戈可能也受到了北方管銎兵器的影响。从曲刃援戈的出土情况可知,不同地区的形制和年代均存在差异。相关研究显示,中原及关中、滇西、蜀地均出土了曲刃援戈,其中中原和滇西的曲刃援戈与鲜水河流域的出土文物差异较大,被认为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蜀地与鲜水河流域出土的曲刃援戈结合时代及其他传播要素来看,尚无证据表明是蜀文化向西传播至了川西高原的鲜水河流域。虽然北方没有出土曲刃援戈,但是曲刃剑的弧度和曲角方面与B型戈有一定相似性,并且考虑到B型戈的伴出器物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风格特征,目前研究者认为B型戈吸收了北方兵器的部分文化因子后并进行了创造。C型戈除在中原地区出土较多外,同时在内蒙古的朱开沟遗址中也有出土。但是由于距离太远,没有其他证据支撑,尚未发现其清晰的传播路径。由此可见,在鲜水河流域的铜戈上显示出了复合型的文化特征,这些铜戈分别受到不同的文化因素影响,展现了早期鲜水河流域的族群流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