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帝逊位
清王室苟延残喘到了1912年1月。这个冬天,隆裕太后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摄政王载沣退归藩邸,不理政事;宗室贵族们也纷纷转移资产,以谋后路;坚决反对皇帝逊位的军事干才良弼被炸身亡,宗社党树倒猢狲散;英日德等国也变了脸,众口一词,赞成清帝退位。
武昌起义后,为了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四面楚歌的清王朝也曾决定孤注一掷,力图最后一搏。清廷号召显贵们筹集军费,但这些宗室根本就没有毁家纾难的想法,反而不断地将现银转存至外国银行,自己也跑到天津、上海租界避难。剩下的主和派和主战派皇族们,也是吵吵闹闹,毫无结果。
见此情形,自恃有外国人撑腰,袁世凯告诉隆裕太后要在天津另立“临时统一政府”,意图解散北京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独掌大权。没想到袁世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本同意共和的主和派转向了主战派,而孙中山更是将南北议和真相公之于众。
成为众矢之的的袁世凯,只得加紧“逼宫”节奏。1月23日,段祺瑞发电称,前线士兵心向共和,军心不稳,身为统帅在弹压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1月25日,段祺瑞在没有得到清廷明确答复的情况下,继续致电内阁,声称不仅基层官兵要求共和,而且北洋各路将领也要求共和,如果清廷再不表态,任由王公贵族阻挠共和的话,那么他就要联名各路将领一起陈奏。
其间,袁世凯又添了一把火。25日,袁世凯力辞隆裕太后赐封一等侯爵封号。为了让隆裕下决心,26日,段祺瑞联合前线40余人发出通电,直接要求清廷退位,建立共和政体。凑巧的是,当天良弼就出事了,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时间,革命党可以为所欲为,北洋将领随时可以起兵的谣言传遍整个京城,北京城内外风声鹤唳。
鲜才寡能的隆裕已经无法应对当前的窘境了。这时候,隆裕太后想起袁世凯的“忠告”:不尽早顺应民情,法国皇室被砍头的历史就会在今天上演;要想保命,退是唯一的出路。身边的亲信太监张兰德也适时“劝导”隆裕。他劝隆裕,共和只不过去掉了摄政大权,太后的尊荣和享受依然如故。如若不答应要求,一旦革命党杀到京城,您的性命难保;如果依从让位,靠着优待条件还可独享尊荣。
还有一些王公亲贵仍妄想保留君主名号,要求虚君共和。如果清室早几年就认清形势的话,人们可能还买账,如今形势早已今非昔比。不但南方不同意,北洋各路将领不同意,就连民众也不同意,清皇室已经失信于民,清王朝必须谢幕,退出历史舞台。清王室头疼的已不是退位,而是何时退位、以何种条件退位的问题了。
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方就优待皇室、皇族、宗庙、八旗生计等内容协商清廷退位条件。隆裕的妥协并未让南京临时政府有所放松,错综复杂的北京政局不得不使临时政府慎重考虑清廷的优待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只是战乱、列强的乘虚而入,还要考虑普通旗人、旗军的善后及蒙古王公的优待条件。
旗人、旗军与满洲贵族本为同根,与朝廷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关系。自共和革命以“排满”的方式席卷全国后,针对满人的谣言、抢掠甚至杀戮似乎都有了合法性和正当性。清帝退位,无疑更加重了满人对自身命运的担心。
普通满人尚且如此,何况旗军。驻扎在京畿周围的禁卫军和旗军,原为良弼部下,虽然战斗力不如北洋军,却是拱卫京城的一道屏障。这上万人的军队一旦哗变,且不说远在前线和外省的北洋军无法及时回援,就连驻扎在津保地区的北洋军也没有十成胜算,况且袁世凯还在京城。投鼠忌器之下,战局的走势如何尚不可知!

1912年上海闸北提灯会欢度国庆日
京城的蒙古王公也蠢蠢欲动。他们声称只知大皇帝一人,坚决不受汉官管制;如果清廷答应共和,就闹独立。2月8日,隆裕太后再次召见近支宗亲、蒙古王公及大臣商谈退位优待皇室条件,蒙古王公态度依然坚决,甚至致函袁内阁,声称在京蒙古王公即日回藩,再筹勤王之策。
还有关外的清兵也是北方拥清的主要势力。早在1月20日,这些势力就号称“拥戴君主,誓死不能移”“东省人民万不能接受清帝逊位之说”,进而要求袁世凯“早定方针,以靖大局,否则不能尽维持之责任”。2月7日,总督赵尔巽来电又施压,“东三省自有权宜办法”。
各方角力,稍有不慎,逼“清帝退位”便会前功尽弃。综合了诸多方面的因素后,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对清廷作出一定的让步。2月12日,清帝退位诏书正式公布,同时公布的还有清室优待条件八款、皇族待遇条件四款等。
按照优待条件,大清皇帝仍然保留尊号,中华民国待之以各外国君主之礼,清室原有禁卫军保留原有待遇,皇族世袭爵位,享有中华民国国家一切公权及私权等。对蒙古王公贵族,他们的爵位、财产、宗教信仰及生计等问题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各方皆大欢喜。
2月12日,隆裕太后牵着六岁的小皇帝来到了养心殿,这是清王朝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少了朝臣们的叩拜大礼,整个大殿显得冷冷清清。就连主持退位仪式的袁世凯也借口身体抱恙缺席仪式,由胡惟德代替主持。朝臣们三鞠躬后,隆裕太后开始宣读《清帝逊位诏》《清室优待条件诏》和《劝谕臣民诏》。
只读了数行,隆裕太后悲从心来,满面戚容向众人哽咽,称自己三年来深居宫中,从不干涉政事,结果身边亲贵无一不卖、无官不卖,最后将祖宗留下的江山也卖没了。隆裕倾诉着自己内心的忧愤,甚至泪流满面。一边的胡惟德陪着,轻声地规劝太后接受优待条件、安心退养。
可退位仪式还得继续,眼见隆裕控制不住局面,胡惟德取出了一纸电文,告诉隆裕这是南京孙文的电报。电报称:经南京参议院同意,如果15日下午12点钟之前清帝不退位,则收回优待条件。惊恐之下的隆裕在诏书上盖上玉玺大印,宣布清帝逊位,成立共和立宪国。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王朝就此结束。
历史翻过了一页,帝制结束民国伊始。按照退位诏书,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同时2月14日孙中山按照约定向南京临时参议院递交辞呈,并举荐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从此开启了军人执政的北洋时代。
大事年表
1912年 1月,段祺瑞领衔湖北前线46名将领通电赞同共和。
2月 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清帝退位条件。
2月 12日,清室颁发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2月 14日,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辞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月 15日,参议院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会,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小常识:段祺瑞“一造共和”
武昌起义后,面临土崩之势的清王朝重新起用袁世凯,以求稳定局势。颇有政治头脑的段祺瑞认为,清廷倾覆,共和建立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奉袁世凯为总统,代替清廷统治中国,段祺瑞先是派廖宇春与南方达成议和协议,而后于1912年1月26日通电共和,迫使清室放弃君主制、接受共和制。在段祺瑞的驰援下,袁世凯最终登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段祺瑞也顺理成章出任新政府陆军总长。
相关链接:清室优待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经过反复磋商后,商定清帝退位条件。该优待条件包括《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三项。优待条件是南方革命党人在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争取北方政府和西方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而与清廷妥协的产物,对清帝以外国君主之礼对待。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签署《修正清室优待条例》,皇帝封号才永远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