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弃子清王朝

武昌起义后,为力促袁世凯回京组阁,焦头烂额的清廷不得不连下诏书。清廷贵族不仅全盘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要求,承诺颁定宪法,解除党禁,下“罪己诏”承认拒开国会之错误;而且还答应为袁世凯筹措足够的军费,并将前方军事权全权交于王士珍襄赞。

此时的袁世凯虽身在洹上村,但一手握兵权,扼住了清廷命脉;一手标榜宪政,迎合民众的共和心理,巩固了政治地位。一切都安排停当后,袁世凯这才开始不慌不忙收拾行李。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从彰德出发南下湖北,并亲自督师攻占了汉口。前线“大捷”,清政府更加寄望于袁世凯回京主持大局。不过回京之前,袁世凯派心腹持自己的亲笔信,前往武昌黎元洪处打探情况。

这是一封协商议和信。信中袁世凯称朝廷已承认错误,决定重组内阁,颁定宪法;革命军目的已达到,为拯救人民于水火,双方应化干戈为玉帛。以胜利之师议和,显然袁世凯是另有目的。黎元洪复信表示,“公果能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第三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1195页。;甚至还表示,如支持民军,袁世凯将会成为第一任共和大总统。同时,以建立共和为理想的革命党人也强烈反对议和之事,力劝袁世凯投诚,以免遭清廷兔死狗烹之下场。

返京后的袁世凯受到了朝野上下隆重接待,11月16日,袁世凯正式组建“责任内阁”。袁世凯组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陈兵武昌,以显其荡平革命军之魄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拿着朝廷给的100万两军费,前线的冯国璋势如破竹,先后攻克汉口和汉阳,甚至轰塌了黎元洪的政府办公大楼—武昌陷于危机之中。清廷大喜之下,授予袁世凯一等侯爵,冯国璋二等侯爵。

就在冯国璋准备一鼓作气拿下武昌时,袁世凯却下令全线停止进攻,并派段祺瑞取代冯国璋出任湖广总督,赴前线指挥作战,同时派幕僚继续联络南方革命党,协商停火。清政府对此大为恼火,质问袁世凯:汉阳已收复,武昌指日可待,为何既打胜仗,反而停战言和!

大好形势下,袁世凯为什么要放弃进攻,是拥兵自重,还是后继乏力,抑或是其他原因呢?这还要从当时的形势说起。南方革命军虽占据武昌且有17个独立省份拥护,但要武力推翻清王朝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袁世凯虽有清廷拨付的100万两银作军费,但终究杯水车薪。如果让袁世凯自掏腰包支撑军队开支,那显然也是高估了袁世凯对清廷的忠诚,而且袁世凯内心深处也担心摄政王日后做烹狗、藏弓之事。更关键的是,北洋陆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起义表明北洋军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的前兆。

为堵住清廷之口,袁世凯暗中请求英国公使朱尔典出面调停,声称战争严重损害了各国侨商之利益,要求交战双方立即停火。在列强的压力下,清廷无话可说,本来寄希望袁世凯镇压革命军,最后却以和谈结束,这让清朝权贵对袁世凯重新起了防备之心,认为他要策划颠覆清朝的阴谋。

1911年12月,袁世凯派出代表唐绍仪与南方代表伍廷芳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和谈,实现了武汉地区停战三日之成果,之后又屡次延长直至民国成立。12月20日,双方第二轮和谈的关键就涉及国体问题,南方提出“非承认共和不开谈”,而北方的公开声明是“非君主立宪不开谈”,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和谈陷入僵局。如何继续往下谈!袁世凯居然给出了“姑且先议着”的态度。农伟雄:《袁世凯与南北议和新论》,《江汉论坛》2022年第2期。

袁世凯之所以释放出这种模棱两可的信号,是因为他的周围有三股力量:清王室、革命党和列强。清王室认为袁世凯居心叵测,不仅要求批阅往来和谈文件,而且还要求他宣誓效忠清王室,拒绝与革命军议和,甚至有意招募死士实施暗杀计划。

革命党方面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袁是清廷支柱,不值得信任,只有除掉袁世凯,才能完成共和之大业;有的则倾向以和谈化解国内危局,并将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甚至当时的革命领袖黄兴还承诺,如果袁世凯赞同共和,推翻清朝政府,获得各列强认可,那么总统非袁不可。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第三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1207页。实际上,作为清政府的实际操控者,当时袁世凯还未必对大总统一职有那么高的热情。

列强出于控制中国的企图,最初普遍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尤其是日本,由于担心中国实行共和制波及日本,进而危及天皇尊严和地位,极力赞同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日本甚至一度叫嚣着,要通过武力来干涉中国国体之争。

清廷、革命党和列强不同的声音,让袁世凯看到了其中的“机巧”。对袁世凯而言,国体之争的最终结果还是权力归属的问题。如何能够在诸势力的较量中求生存,并成为最终的那个胜利者,是他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为迎合列强,袁世凯不断向外界营造出一个“忠君爱国”之形象,称袁家世代受朝廷之恩,即使自己有实力推翻清室,也绝不会血洗清廷,背上“欺侮孤儿寡妇”之骂名,君主立宪是他谈判的底线。

就在双方且行且谈的时候,先是英国态度有了变化。考虑到英帝国在华中、华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考虑到革命党人不妥协的态度,英国外长正式宣布,将不以任何强制手段提出革命党和袁世凯双方均不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英国的声明,无疑堵死了日本武力干涉中国的打算,也警告袁世凯不要拿英日两国作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挡箭牌。

紧接着俄、德等国也发表了不干涉意见。孤立无援下,日本不得不作出一定让步,表示对华采取暂时静观态度。颇为识时务的袁世凯,看到列强们改变了态度,于是他也开始抛弃清廷,向共和转向。

有了英国人的支持,打定主意的袁世凯决定要“推一推”清宗室。他给朝廷的会奏里,先是声明英、日、美、法、俄、德等国不干涉态度;又极力渲染南方非共和不可不成,君位不可不去;最后还信誓旦旦地表白,自己虽尽力,南方却丝毫不通融。清廷浑然不知已被袁世凯抛弃,成为南北方谈判的筹码,成为任人宰割的砧板之鱼。

本以为清室退位水到渠成,随后发生的两件大事再次让南北和谈陷于停顿。先是袁世凯同意采纳“召开国民大会公决国体案”,表明他已同意共和体制。但在接下来的代表选举办法中,袁世凯只有八省代表的召集权,而南方则达十四省之数,袁世凯认为这是南方蓄意要削弱其权力。这无疑触碰了袁世凯的底线,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后是十七个独立省份投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于南京。孙中山的当选令袁世凯有些措手不及,在他看来,南方之前所做的一切承诺骤成变数。于是他电告唐绍仪,要求他阻止南方选举临时大总统。

虽然孙中山当选后立即致电袁世凯,称自己只是暂时担任组织政府之责,并希望袁能够遵守承诺劝退清帝。只要清帝一退,他就会遵守之前和谈的一切承诺,将大总统之位交还给你袁世凯。但早已对南方心生怀疑的袁世凯,最后还是以“未与本大臣商明”为由,否定了之前和谈达成的各项协议,并迫使唐绍仪辞职,南北双方重新陷于僵局。

但不论形势怎么变化,清廷的意见已经是无足轻重了,清廷只不过是袁世凯与南方讨价还价的一个筹码而已。

大事年表

1911年 11月,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袁世凯组建责任内阁。

12月 3日,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

12月 17日,袁世凯派代表唐绍仪与南方民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南北和谈。

12月 29日,十七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小常识:袁世凯的“责任内阁”

因“皇族内阁”激起各方强烈反对,武昌起义后,为摆脱困境,清廷取消现行内阁章程,解散内阁,重新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同时要求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一职,不再预政。民国建立后,“责任内阁”也变成了袁世凯的“御用内阁”。

相关链接:军人的“南北和谈”

1911年12月18日至1912年2月5日,袁世凯在各列强的支持下,与南方革命政府展开和谈。双方围绕停战撤兵、国民会议、临时政府和清帝退位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与此同时,黄兴也派顾忠琛与北方段祺瑞代表廖宇春密商,就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帝、先推翻清王室者为总统、优待满汉两方面将士、组织临时会议等内容达成五条协议。随后,为支持袁世凯顺利当选大总统,北洋文武官吏还制定了详细的反清策略:运动清朝亲贵自行宣布共和,各镇标统及各防营将领联名支持共和,武力胁迫清廷宣布共和,最后由段祺瑞以湖北前线50名将领名义通电共和,逼迫清帝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