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正阳门改建与天安门广场改造
第一节 正阳门改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帝制被推翻。1912年年初,清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后的北京城在中轴线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封建皇帝退到紫禁城的后宫,然后又被赶出紫禁城,紫禁城变成了故宫博物院。皇帝没有了,民生得到重视。在北京中轴线上,先后出现了正阳门改建与天安门广场改造等两项重大工程。
正阳门改建的背景是在清朝末年,在正阳门东西两侧修建了京奉、京汉铁路车站。东侧为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西侧为京汉铁路正阳门西车站。两个车站建成后,车流、人流、物流等从永定门、广安门进入内城,正阳门城楼只有一个门洞,显得十分拥挤,当时就出现了首都“首堵”的现象。于是在1914年,时任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的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提交了《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垣工程呈》,获批后主持正阳门改建工程。
1915年6月16日,朱启钤使用袁世凯赠送的银镐在正阳门箭楼上取下第一块城砖,标志着改造工程正式开始。同时,聘请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制订改建正阳门的设计方案。这次改建的主要工程是拆除正阳门瓮城,在城楼两侧各开两座门洞,同时修建马路,起到疏解交通、便于市民出行的作用。在改建过程中,设计者也注意到了装饰和美观,保留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并在箭楼后增加“之”字形登城马道(石台阶)和观景平台;在箭楼东西两侧墙体上装饰半月形图案;在箭楼上下两层箭窗上檐加饰水泥制成的西洋式弧形华盖;在箭楼前增加水泥护栏等。整个改建工程于1915年6月16日开工,同年12月29日完工。改造后的正阳门门洞由原来的一个变成了五个,两边的大马路更宽敞了,极大地缓解了北京市民的出行压力。箭楼完全脱离了城墙,成为一座装饰漂亮的景观建筑。

朱启钤用银镐取下第一块砖
正阳门改建是北京中轴线与时俱进、文脉传承的成功案例。正阳门箭楼由此成为北京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之后陆续成为国货陈列馆、电影院等。这次改建意义重大,标志着北京中轴线与时俱进,进入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篇章。20世纪初,新型建筑材料的典型代表是钢铁和水泥。当时法兰西共和国用钢铁在巴黎塞纳河畔修建了埃菲尔铁塔,彰显了钢铁(财富)的富有,北京正阳门改建工程聘请的是德国工程师,引进的是当时标号上等的水泥,刷上白漆后有汉白玉的效果。而在当时,引进的水泥是比汉白玉更贵重的建筑材料,因为北京盛产汉白玉,而水泥是当时最新型的建筑材料之一,属于凤毛麟角,十分稀罕。我们讲正阳门改建是成功的案例,就在于使用了新型建筑材料和引进了西洋建筑风格,但整体格局上没有破坏正阳门城楼、箭楼的建筑体量和内在文化气质,只是将其打上了时代烙印。

用新建筑材料水泥装饰后的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