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八卦哪吒城

为什么说大都城与“八卦”有关呢?这是因为元大都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易经》的思想。例如,八卦中,北为坎位。《易经·说卦》认为“坎为隐伏”,其方位“重险,陷也”,所以,不开城门。从客观实际来讲,这符合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和民俗。中国北方冬季漫长,刮西北风,带来的是西北大漠高原上的寒气,由此,传统风水学认为西北风是“烈风”“凶风”,侵入人的肌体,有刺骨的寒风之说,多为“凶”;而夏季刮东南风,带来的是东南沿海湿润的空气,由此,传统风水学认为东南风是“和风”“润风”,对万物生长有利,多为“吉”。这种传统文化在民居和城市建设上,就表现为城门或宅门开门的方向选择上。一般讲究门要开在院落东南方向,在院落的西北方位要有牢靠的山墙或高大的城墙。由此,元大都城北面正中减少一座城门,而且有高大夯实的土城墙拱卫,以至明代修筑的北城墙仍然是北京四面城墙中最高大和最厚实的。

元大都城门的设计安排也与《易经》有密切关系。举例来说,大都城门的名称中有文明、健德、顺承、安贞等,这些名称皆取八卦乾坤二卦之辞。《周易·离卦》彖曰:“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因此,元大都城正南门取名“丽正门”。明代又进一步引申这种文化内涵,取名“正阳门”。在元大都皇宫中有“大明殿”等。顺承门,为元大都城西南门,与坤卦有关。《周易·坤卦》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西南得朋。”文言曰:“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周易·说卦》说:“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方位在西南。取名“顺承门”。在元大都皇城内还有“厚载门”等。健德门,元大都城北西门,取《周易·乾卦》:“乾者,健也,阳之性也。”另外,乾,“刚健中正”而位在西北面。《周易·坤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说:“见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上下皆乾,则阳之纯而健之至也。”取名“健德门”。

元大都城平面示意图

同时,元大都城门也传承了金中都的特点,在东城墙上有光熙门(春天),在西城墙上有肃清门(秋天),传承了中华道家崇尚自然的世界观;在东城墙上有崇仁门,在西城墙上有和义门,传承了儒家文化精神。

为什么称哪吒城?是说元大都城具有哪吒的三头六臂和两足。大都城开城门十一座,从城的东面开始数,从北向南依次为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面从东向西依次为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西面从南向北依次为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北面从西向东依次为健德门、安贞门。大都城南面开的三个城门,即正中的丽正门、左面的文明门、右面的顺承门,象征着哪吒的三个头;城的东面、西面各有三个城门,即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象征着哪吒的六臂,北面的两个城门,即健德门、安贞门象征着哪吒的两足。还有人进一步补充说,元大都的城市中轴线是哪吒的脊梁;中轴线两侧整齐排列的胡同是哪吒的肋骨,皇城是心脏,海子水域是胃,城内流淌的河流是血管,等等。

哪吒与大都城示意图

总体来说,元大都城是按照哪吒的身体设计建造的。更有趣的是,元大都是夯筑的土城墙,上面窄,下面宽,一到夏季雨水集中时段,常常会出现暴雨冲刷土城墙的现象。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城墙,大都城每年都收集芦苇,将其编成防雨席,覆盖在土城墙顶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哪吒是家喻户晓的神童,他身穿蓑衣,手持红缨枪,脚踏风火轮,而大都城一到雨季整座城墙都会披上雨席。这种现象,更让人联想到大都城与哪吒的联系,以至元人张昱在《辇下曲》曾有诗曰:“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杨镰主编:《全元诗》(第四十四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大都城周长实测为28600米,均用夯土筑成,每年需用大量芦苇。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大都城文明门外,有大片湿地,盛产芦苇,相关部门每年会派人集中收割芦苇,送至大都土城墙上来防御雨水冲刷。终元一代,大都城墙未像明朝城墙那样用砖包砌,始终是夯土筑城墙。

说起元大都的土城墙,其城墙遗址在今德胜门外、安定门外北三环路与北四环路之间,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土城墙遗址,整个遗存包括土城墙和护城河,护城河现称“小月河”。其中,在安定门外小关东西两侧建成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属朝阳区段;从牡丹园向西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属海淀区段。从学院路到蓟门桥、明光村的土城墙遗址称“西土城”。在西土城靠北的城台上保留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处,碑上有乾隆帝御笔“蓟门烟树”,被称为燕京八景之一。海淀区段元大都遗址公园全长4200米,宽度为100米至160米,中间土城高坡宽15米,总面积46.8万平方米,包括北土城西段和西土城,有城垣怀古、蓟门烟树、铁骑雄风、蓟草芬菲、银波得月、紫薇入画、大都建典、水关新意、鞍疆盛世、燕云牧歌等景点。朝阳区段元大都遗址公园全长4800米,宽130米至160米,总面积67万平方米,有元城新像、大都鼎盛、龙泽鱼跃三个一级景区,还有双都巡幸、四海宾朋、海棠花溪等六个二级景区。

其中值得考古探幽的是,在花园路东口的“水关新意”景区,可以去探寻元大都土城的水关遗迹。在朝阳区段元大都遗址公园内,有一处景区为“大都盛典”,与海淀段的“大都建典”属于相互呼应的景区建设,展现的是元大都城鼎盛时期的风貌,各种雕塑气势宏大,其中有关元代历史人物的雕像就有19处之多,是研究探寻元大都城址的好去处。东土城北段已经消失,但仍可见西坝河河水流淌,河水向北与小月河相连,是昔日土城前的护城河,在河的西侧应是土城的基址。从和平里火车站货运场的位置上来看,其应是东土城北段基址的一部分。另外,我们在几年前的地图上,仍可看到“东土城路”这个地名。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人口最兴盛时期大约有50万人,到元朝末年统计,人口仍达45万人。今天北京老城北半部分仍然保留元大都城的城市格局,尤其是从长安街向北到北二环路,大部分街巷、胡同的格局都是元大都城遗留下来的。元大都城市格局的特点是前朝后市,皇宫与市井划分清楚;皇宫在城市南半部,主要建筑坐北朝南;集市在皇宫后面,位于今天什刹海与鼓楼大街一带。这样的城市布局,不仅表明城市是政治中心,还表明商业活动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据说,刘秉忠在设计大都城时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要求设计,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例如,在表现“左祖右社”方面,元大都城在城市东面(左面)建有太庙,在城市西面(右面)建有社稷坛,既符合礼制,又实现了城市布局的整齐与对称。同时,元大都城市街道布局规整,街道形如棋盘,横平竖直,方向明确,皆正东、正西、正南、正北走向。大都城内主要大街都对着城门,小街(也称“火巷”,其后来多数逐渐演变成北京特有的“胡同”)多东西走向。在今日北京老城大街两侧还保留很多排列整齐的胡同。其中,历史比较悠久的有砖塔胡同,位置在今西四“丁”字街附近,可以说是北京老城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胡同之一。例如,元杂剧《张生煮海》中就有这样的台词,张生问丫鬟住在哪里,丫鬟回答:“我家住在砖塔胡同。”由此,这句台词已经成为目前研究北京胡同有记述的最早文献。

砖塔胡同东口目前仍可看见一座灰色青砖垒砌的砖塔,名为“万松老人塔”,胡同因塔得名,塔因人得名。此塔为密檐式八角九级,顶部为攒尖式筒瓦,最上是宝珠。这座砖塔是元大都城遗留下来的重要遗迹,也是大都城内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万松老人是指万松行秀禅师(1166—1246),他自称“万松野老”,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僧人,终年81岁。

元大都城划分为50坊,街巷整齐划一。全城各种宗教建筑林立,其中,以喇嘛教寺院规模比较大,而且多皇家敕建,直接为皇室服务。例如,元大都城内最著名的喇嘛寺庙是大圣寿万安寺,也就是北京人俗称的“白塔寺”。白塔寺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于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的同一年(1271),在当时中都城北面开始修建白塔。白塔由入仕元朝的泥婆罗国(今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1245—1306)设计并主持修建,历时8年完成,成为元大都新城修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在建塔同时,以塔为中心,又修建了占地16万平方米的大圣寿万安寺。此寺庙当时成为皇家进行宗教活动和文武百官学习礼仪的中心场所。同时,还是蒙古文、汉文佛经翻译、印刷的重要场所。另外,在大都城内还有大宣文弘教寺、大天寿万宁寺、大崇恩福元寺、大承华普庆寺等著名的喇嘛寺庙。

砖塔胡同口的标志性建筑—砖塔

元大都是多民族、多元宗教的都城。其中,宗教有佛教、道教、景教、天主教等。在宗教中,最盛是佛教,这与皇帝重视佛教,特别是喇嘛教有关。元代皇帝即位,要接受喇嘛教国师的认可,并在即位后,需在大都城内修建一座大型的喇嘛教寺院。同样,当朝皇帝敕建的寺院,在皇帝去世后供奉其画像,以示追思,其灵魂又能得到佛祖的保佑。大圣寿万安寺是忽必烈敕建的寺院,忽必烈去世后,寺内建有神御殿,供奉忽必烈画像。

元代皇帝尊崇佛教还表现在皇帝对寺院的尊重。传说在修建大都城南城墙西段时,碰到了庆寿寺海云、可庵二师塔,为将二塔环入城内,妥善保护,忽必烈亲自下令“远三十步环而筑之”。由此,二塔得以保存在城墙之内,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庆寿寺双塔始终是北京城西的一处标志性古建筑,其位置在今西长安街电报大楼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