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秦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汉朝第一功臣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常被误解为萧何待人反复无常,既推举韩信,又最终除掉他。然而,萧何的行为并非如此简单。他的决定深刻反映了他对汉高祖刘邦的忠诚。

最初,萧何从众多人才中看中了韩信,力劝刘邦任用他,助力汉朝打败楚国、统一天下。韩信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容忽视,萧何的推荐无疑是帮助刘邦实现大业的关键。但随着时间推移,萧何发现韩信的野心逐渐暴露,甚至可能威胁到汉室的稳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支持吕后除掉了韩信,保卫了汉室的安全。

这正是萧何忠诚的体现:他始终把刘邦和汉朝的未来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无论多么杰出的人才,若有威胁,就必须清除。萧何的抉择虽然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是忠诚与权谋的平衡。他的智慧与果断,最终帮助刘邦巩固了江山。

刘邦身边的最佳秘书

萧何,沛县丰邑人,和刘邦同乡,是刘邦的重要支持者之一。萧何身为沛县主吏,负责处理地方政务,在刘邦还是平民时,他便多次帮助刘邦。即使刘邦成为亭长后,萧何也不遗余力地支持他。刘邦赴咸阳服役时,萧何甚至私下资助他五百钱,关心他的旅途。

陈胜、吴广起义后,沛县的县令打算响应起义,萧何建议他召刘邦前来。然而,当刘邦到达时,沛县令却犹豫不决,萧何便决定越城投奔刘邦。当刘邦最终成为起义军领袖后,萧何成为其核心助手之一。

天下大定后,刘邦曾在宴会上特别赞扬萧何的才能,称其为安抚百姓、调运军粮、确保后方稳固的关键人物。萧何在这方面确实功不可没。

当刘邦成为沛公时,萧何担任军中的丞相,负责处理庶务。刘邦进入咸阳后,许多将领争抢金银财物,但萧何却专注于接收重要的秦朝档案,包括户籍、土地册等资料。这些资料为后来的楚汉战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往往亲自带兵作战,而萧何则在关中安抚百姓、组织粮草、调动兵员,确保汉军后方充足。即便刘邦战败,萧何也及时派兵补充战力,确保战线不崩溃。每当刘邦发觉局势艰难时,他常向萧何询问,而萧何则通过调动资源,稳定了关中的局势。

萧何甚至在战争最紧张的时候,将自己家族中能战斗的成员送上前线,向刘邦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决心。最终,刘邦深感信任,完全将关中的事务交给了他。

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感激萧何的功劳,封其为郧侯,食邑八千户。其他功臣对此不满,认为萧何并无亲自上战场,怎能获得如此高的封赏。但刘邦巧妙地比喻道,打猎时追逐猎物的是狗,而发现踪迹并指引方向的人才是功臣。萧何虽无战功,但他为刘邦提供了大量重要资源,帮助他稳住了后方,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人物。

在功臣排位时,许多人认为曹参应该排第一,但关内侯鄂千秋却为萧何辩护,认为他才是最值得排在首位的人。刘邦听后深感认同,决定将萧何列为第一功臣,并大幅封赏萧何的家族,进一步表达了对萧何忠诚与贡献的深刻认可。

萧何的忠诚与慧眼

萧何是汉室的重要支柱之一,他不仅忠诚于刘邦,还以荐才闻名。最典型的事例便是他力荐韩信。

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并建都南郑时,士兵们思乡心切,纷纷逃跑。韩信本是楚国的逃兵,后来投奔汉朝。虽然通过夏侯婴推荐,韩信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但他志在指挥大军,而非仅仅负责粮草。萧何多次与韩信交谈,深知其才华,于是不断向刘邦推荐他。但刘邦不信任韩信,导致韩信一度遭遇冷遇,并试图逃离。

听闻韩信逃跑,萧何立即动身追赶,毫不犹豫地前往寻找。刘邦误以为萧何也想逃跑,气愤异常。几天后,萧何归来,刘邦问他为何离开,萧何才解释是追韩信。

刘邦再次愤怒,认为自己有许多将领逃跑,萧何不追,却偏偏追韩信。萧何见状巧妙劝解:“将领可以重新找到,而韩信却是独一无二的人才。如果大王只想做汉王,可以不依赖韩信;如果想打天下,必须重用韩信。”

刘邦这才意识到韩信的重要性,答应任用他为将军。

萧何不仅慧眼识英雄,而且办事极为细致。在推荐韩信时,他还细心安排了拜将仪式,特意选择吉日、斋戒设坛,举行隆重的拜将典礼,确保韩信威望的提升。刘邦对此表示赞同,而这一切也为韩信顺利接任大将之职铺平了道路。

后来,刘邦去世,儿子刘盈即位为惠帝,萧何年事已高。一天,惠帝亲自探望病重的萧何,问他如果自己去世,谁能继任相国。萧何回答:“皇上若选曹参,臣死也心甘。”

尽管曹参与萧何曾为同乡并并肩起义,但两人的关系已较为疏远。萧何依然表示完全支持惠帝的选择,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贤才的无私推荐。

忠诚与智慧并存的贤相

萧何是汉初的重要人物,忠诚又聪明,他以谨慎的态度避免了刘邦的猜疑,为汉朝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汉高祖刘邦信任他,但封建社会中君臣之间的猜忌总是难以避免。尤其是在权力和声望上,萧何尽管深得民心,仍不得不小心行事。

汉高祖在平定陈稀叛变时,有人向吕后告密,说韩信可能与叛贼勾结。吕后按照萧何的计策,将韩信骗入宫中加以杀害。事后,汉高祖不仅增加了萧何的封地,还为他安排了卫队。这看似宠幸,实则是在防范萧何的权势。

萧何的朋友布衣召平看出了端倪,提醒萧何皇帝的心中或许已经埋下疑虑。萧何听从建议,主动辞去了加封的食邑,并大力支持刘邦的军队。汉高祖因此心情好转,但疑虑并未完全消除。

不久后,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亲征。萧何继续全力支持刘邦的战争,多次将财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尽管如此,有人又对萧何说,皇帝频繁派使者探查他,并不是关心民众,而是担心萧何会动摇。于是,萧何又依照建议,低价购入大量土地,试图降低自己的威望,以免引起刘邦的猜疑。

汉高祖得知后,果然十分高兴,疑虑暂时得到缓解。然而,一次萧何为百姓请求将上林苑的荒地开垦成耕地的请求,却让汉高祖产生了怀疑。刘邦认为萧何此举是在收买民心,甚至怀疑他受商人贿赂,便将萧何囚禁起来。此举让萧何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但王卫尉为萧何辩护,指出萧何向皇帝请求开垦荒地是为民众谋利,皇帝不该怀疑。经过深思熟虑,刘邦最终承认自己错了,决定释放萧何。

萧何在获释后,毫无怨言,甚至在见到刘邦时光着脚叩谢,表示自己从未有过不满。汉高祖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说:“我是故意把你关起来,让百姓知道我有错,而你才是贤相。”最终,风波得以平息,萧何继续忠诚地为汉朝效力。

萧何一生谨慎、勤恳,在汉初动荡的年代,为汉朝的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是刘邦的得力助手,也是百姓的好相国。汉惠帝二年,萧何病逝,享年极高荣誉,留下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