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9章 机遇
两人手牵手地回到丹拿道徐府时,徐耀伟和徐耀阳都回家了。他们陪着徐希直在小花园里欣赏着盆景。
打过招呼后,纳琰进大厅去了,广毅留下和大家一起欣赏盆景聊天。
“盆景这玩意历史很久了,据说宋朝皇帝就喜欢盆栽,清朝康熙皇帝也很喜欢盆景,他还作了咏御制盆景榴花的诗呢。”
徐耀伟见着新加入聊天的吴广毅,忍不住卖弄起来。
“我念给你听: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攒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银金碧丛。从康熙皇帝这四句诗里就可以了解盆景妙处无穷。”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等待别人羡慕的眼光。
“别看不起小小盆景,虽然是用各种树木和竹子等等作为主体,配上陶质人物,舟船,桥梁,茅屋和亭、台、楼、阁,不但大小比例必须正确,而且要有诗情画意,才能算是盆景中的上品。”
吴广毅上辈子待在家里闲着没事,研究盆景消磨时光,自己曾经也想创作一盆出来,卖弄风雅,出点风头。
但苦于肚里没有一点诗情画意,虽然想了构图,只是拼拼凑凑,徒有亭台山水,不成个格局,庸俗得惊人,只能自己赏玩。
就像是俗话说的,‘瘌痢头儿子,自己家的好’。
但是有关盆景的诗歌和制作方法却死记了一些,作为和网友聊天时的“门面装潢”。
吴广毅听了点点头:“耀阳哥说得有道理,徐伯伯这一盆气势磅礴,风景壮丽,是水石盆景中的精品,难不成是模仿宋代大画家范宽的“长江万里图”制作的?”
“诶~”徐希直也转头看了看广毅,这小道士肚子里面有点货色啊,起码不是草包,就这盆景上面也能聊得上话。
“这一门的学问可多了。要想做好盆景,一定要有文学艺术修养,懂得绘画,也要知道一些诗词歌赋,不然做出来的盆景便庸俗不堪。我也准备制作点盆景,但还没有构思好。”
徐希直停顿了一下:“傍晚有点凉了,我们进去吧。”
“天街夜色凉如水,一轮明月浸西厢。万里无云人寂寂,隐隐谯楼打二更。(她是不管那)花街露滑弓鞋湿,轻移莲步绕回廊。(想到那)萱堂年老虽犹健,(到底是)风烛残年草上霜。……”
客厅靠墙的角落,一台小巧的收音机摆放在茶几上正播放着充满了江南情调的富有浓郁韵味的酥州评弹。
这体型明显比沪海富豪家的收音机有区别,坐在沙发上的吴广毅不禁转过头多看了几眼。
这是一款高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厚度也约有3厘米左右的收音机,没上手不知道多重,但看上去非常方便携带,能放进很多衣服的口袋里。
金银铜铁锡等金属,它们导电性能好,叫做导体。木材、玻璃、石块等不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这种收音机一般来说内部含4只锗晶体管,锗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这种物质,就叫半导体。
徐耀伟看着广毅好奇的眼光,带着点嘲讽的语气:“没见过吧,这是最新型的原子粒收音机。不仅可以插电线,还能用电池,可以带着出门使用的。”
“原子粒收音机?我只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原子粒是什么鬼东西?”
吴广毅想破脑壳都没在以前记忆中找到原子粒这个名词,但是电子管升级应该是半导体晶体管吧。
“这应该是半导体晶体管收音机吧,这个‘原子粒’和物理学上‘原子’什么的概念,一毫钱的关系也没有啊。”吴广毅有点疑惑地回答。
徐耀阳和徐纳琰听到吴广毅的回答,不由得想到了《原子飞金刚》,目光互相一对视,不由得发笑起来。
“别看着我们,我们是想到了《原子飞金刚》这部电影,我爸说这“原子”两个字是沪海人的噱头。”
徐耀阳边笑边摆着手解释道,顺手拿起茶几上的报纸:
“你们继续聊天,我看看报纸。哦呦,这米国人真厉害,这个月开始居然要开发太空。”
徐纳琰凑近观看,把文章的标题及大意读了出来:“1958年10月1日,米国成立航空航天局(NASA),同时对外宣布了第一个太空计划——水星计划。”
徐耀阳往沙发背上一靠,头抬起来看着周围几个男人:“这米国成立航空航天局,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关系吧?”
“我也觉得没什么关系,这太空问题应该是国家级别应该考虑的事情。”徐耀伟附和道。“广毅,你觉得呢?”
徐希直安稳地坐着,和蔼地看着子侄辈们聊天,看到吴广毅笑着摇摇头,不禁说道:“广毅,你有什么想法也可以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嘛。”
“好的,伯伯。我觉得这消息和穷人们没关系,但对于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这消息的含金量太大了,也就是在香江,在沪海根本听不到这种消息。”
说到赚钱,男人女人都认真了,忍不住竖起耳朵,听广毅的具体说明。
“这些消息里面透露了三个关键词“航空”、“电子”、“半导体”,美国股市将会为这三个词发生变化,会导致一大波上涨行情。”
上辈子吴桂毅完整地见证了建国后股市成立后的一系列股市大事件,作为一个投资非著名小白,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就是他不见面的授业恩师。
《巴菲特传》和彼得·林奇的五本大作真的是倒背如流,里面充满了美股50年代以后的很多股票例子,真的,依靠这些例子操作,吴广毅就得是全球首富。
“爷爷和我爸在我来香江之前都再三嘱咐,遇事不决问广毅。说吧,妹夫,我们该怎么赚钱!”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徐耀阳嘻嘻哈哈地挨了纳琰的两下粉拳。
吴广毅笑了笑,双手一摊:“我们现在是香江,又不在米国,我只有黄金,没有米刀,还要找经纪人开户之类繁琐的事情,急不起来。”
“找我啊,你说的我都能很快办妥。”徐耀伟热情地从沙发上仰起身。
“我家在美国普罗维登斯有个小纺织公司,你只要把身份证给我,两天内就能帮你办下签证踏上去美国的路。而且我还有朋友在美国一个基金做项目经理,能最快速度帮我们办理好证券行业各种手续。”
徐纳琰好奇地问道:“伟哥,你怎么会有美国的朋友?”
“我那个朋友叫杰拉尔德·蔡,是我在波士顿大学读硕士的校友。都是沪海人,同乡会认识的,经常一起玩。毕业后在我家纺织公司混了一年,我毕业回香江,他就离职去了一个叫什么既得证券基金。”
徐纳琰刚从沪海过来,对外国人的名字不习惯,忍不住问道:“这个杰拉尔德·蔡是沪海人,有中文名字吗?”
“哦,叫蔡志勇,比我小一岁,20岁拿到经济学硕士,是真正的天赋异禀。你知道的,在美国都不叫中文名,都叫什么英文名字。”
徐耀伟说什么杰拉尔德·蔡,广毅肯定没听说过,但蔡志勇这名字不一样,如雷贯耳啊。两个传奇的大佬都在自己书里提到过他,你说厉害不厉害?
彼得·林奇在他的《战胜华尔街》里还专门写说他为什么想去富达工作。
因为彼得·林奇的母亲很早买过富达的基金,是因为管这个基金的是东方的一个华人,他们认为东方人挣钱比较厉害。
彼得·林奇说“我特别激动,我能在蔡志勇的办公室工作”。
50、60年代巴菲特也刚做投资,还不是特别有名。那会也年轻,专门在他的《致股东的信》里面两次怼蔡志勇,两次怼,这就说明蔡志勇的名气是有多大。
股市有句名言:“不要做死多头,不要做死空头,要做滑头。”这蔡志勇就是滑头界最大的滑头。
曾经有媒体这么评价他“在各只股票中游刃有余,来去自由。他与它们的关系像一个与戏子混在一起的浪子,有时床单甚至还没有凉,他又换了下一个。”
但这操盘风格明显和吴广毅南辕北辙,差异到极端,看来最多是账户放在人家名下,自己操作了。不过广毅也是做长线,操作不多。避开几个关键点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