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里的沪海咸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五十年代的蒲东

五三年底沪海已经用购粮证来计划供应居民口粮,但购买商品食物如大饼馒头之类还没有需要粮票,因为早餐店有专用的“行业粮油供应证”。

五四年中开始沪海的衣服、布类制品都要票。现在家里有钱了,乘着市面上还没有全面使用票据,决定先购买一批工业品,最多放空间不用,免得以后买不到。

家里购买了3块华成手表,先给吴荫善戴一块,一块放衣箱,李如花出门再戴,留一块给广毅。

又买了两部“飞鸽”自行车,商店出来就去派出所上牌,找无人之地放进空间。无须在邻居面前过眼,免得以后想用不方便。

这年头,连骑个自行车都要驾驶执照,还是棕色牛皮纸封面的小本本。为此,父子俩都去上课考了一回。

毕竟车子醒目不像手表小巧,最多每年浪费点钱,交个2万元的车税,有必要的时候自行车转让还能变现。

吴荫善的单位是装卸队,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也不需要每天去单位报到。

只要工作上金钱、发票之类没差错,每月能上交份子钱。哪怕几天都不露面,只要家属别找人找到单位去,就不会有人管他。

吴广毅的初中录取通知书已经来了,不出所料就是斯盛中学,所以心里也没什么事情牵挂。就等开学前测试一下学习程度,准备上初二。

这年头,小学读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学制和后世一样12年,要等60年代中期才是读书10年,高中毕业。

现在新中华成立没几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名头。如果私人买卖东西是绝对不允许的,只能公对公销售。

但是呢,食物原材料这些还不像工业品管理那么严格,蔬菜鸡蛋之类你去收购没问题,但是只能自己吃不能卖,否则就是犯了“投基倒吧罪”。

广毅家附近大一点的工作单位还真不多,是大单位的职工,而且关系比较好,想来想去也就沪钢三厂仓库的大李。

仓库属于后勤,采购也属于后勤,采购这种事找后勤主任应该比较方便。

给了大李两盐水瓶的花生油,很快就在酒桌上认识了沪钢三厂炼钢车间后勤郑主任。

沪钢三厂是建在黄浦江周家渡附近的上万人大厂,光一个车间也有几千人,车间内食堂就有3个,权力不小了。

吴荫善和郑主任熟悉以后,多次上厂门口等待请客,在给了个红包以后郑主任才勉强同意帮忙开了张介绍信。

内容是去帮炼钢车间后勤食堂收点菜,当然有计划外的猪肉和家禽供应是更好了。

这介绍信还是只有一个月的有效期,不过广毅拿着这张介绍信却笑了:

“阿爸,只要有这个名头收菜,哪怕就几天。到天寒地冻的时候,送他一筐菜给领导拍马屁,你看他明年会不会形势倒过来,一定要和你做朋友。”

……

沪海人把菜场说成小菜场只是口语习惯,而不是菜场的面积小。没有冰箱,没有独家使用深井冷藏的日子,在夏天想保存几天蔬菜完全是不可能的。

一般居民都是每天在小菜场买点两天内能吃完的菜,如果想批发蔬菜的话只能去农田采购,离蓬莱区最近的农村就是黄浦江对岸的蒲东了。

蒲东现在就是农村,解放前仅有的几间工坊都开在从南码头到白莲泾码头之间的黄浦江沿岸。

民国1年开办的老公茂机器造船厂,民国12年开办的纶昌印染厂,民国24年开办的中华酒精厂是当时仅有的工业单位。

建国后又增加了五一炭黑厂、五一纱罩厂、艾镇五金厂等多家工业企业,其中,六里铁木社主要从事农机具的制作修理,生意最是兴旺。

朝西南方向远处看,在一片绿色的原野上散布着一座座耀眼的红色砖瓦砌成的厂房,当中矗立着高大的烟囱,直逼云霄。

里面冒出一阵阵黄色的黑色的浓烟,一团又一团地飘浮在空中,如同黑的黄的云彩似的。

这就是现在蒲东最大的国家单位,周家渡码头附近的沪海市第三钢铁厂。

南码头是明嘉靖二年沪海县府设的官方渡口,南仓官渡,百姓称之为“南仓码头”,以后逐渐简化为“南码头”。

民国36年又开设车渡,南码头轮渡、南码头路、南码头地区也因此命名。

虽然住在黄浦江沿岸,但是日常生活根本没必要去蒲东,所以吴广毅这辈子从来没有坐过轮渡过江。今天一大早也是第一次走进轮渡站。

轮渡站的客渡和车渡是两条不同通道。

客渡在左边,船位比较低,是依靠一条延伸到江水里的台阶上下。渡船顶在江滩上,乘客走下台阶,踏着两尺宽的跳板就能上渡船。

涨潮退潮都不影响客渡上下船,无非多走少走几步台阶罢了。乘客走下石台阶,踏着15厘米宽的跳板走上一艘老旧的机动木船。

木船分成两部分。驾驶台放在后段,船的三分之一处。前面三分之二是木板,让人和自行车停靠站立。

木船没有栏杆,无论是行船时的颠簸还是停靠时的撞击码头,都要乘客自己掌握身体。万一掉下河,船员虽然会救人,但浑身湿漉漉的还是自己吃苦头。

客渡1个人只要100元钱的船费,有些没装货的自行车主舍不得钱,就扛着自行车走踏板上客渡船。

车渡在右边,一块能活动的带防滑纹路的铁板搭在长方形水泥平台上,装了货的自行车、三轮车、三轮汽车都是走这里进出。

吴荫善因为是骑着三轮车就只能坐车渡船,车渡船是铁制船。规定了成人和三轮车各要一张票,小孩半票,装货的自行车也是一张票。

车渡船周围有栏杆,车在船上很安全,客渡船周围没栏杆,也不收你车票钱。

所以当自行车掉河里,船员是没有义务帮你打捞的。

渡船靠上蒲东的岸边就是斯盛路,斯盛路也是纪念开办了蒲东中学的著名建造设计师杨斯盛先生。

1906年杨斯盛先生毁家兴学、筑路为民,开办了近代沪海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完全中学,培养出张闻天、王淦昌、罗尔纲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

蒲东中学在三十年代曾享有“北南开、南蒲东”的盛名,是当时的江南“四大名校”之一。该校也曾有“一所蒲东中学校,半部中华近代史”的美誉。

小升初的时候,吴广毅考试成绩很好,董二小学的刘校长还建议去蒲东上这所名牌中学,从初中到高中,接着就能直接考大学。

但考虑到吴荫善单位在蒲西,让小孩一个人每天来回也不放心。虽然说两头走路都是10分钟,但还要过江,毕竟“行船走马三分险”。

斯盛路也是弹格路面,由南码头开始自十泽庙至艾家坟镇,贴近中汾泾东岸向南延伸。吴广毅站在路上就知道了,这不就是以后的南码头路嘛。

斯盛路两边有几家豆制品、榨油、竹木器、裁缝等家庭小作坊,还有几家制冰厂。等等,冰厂?那空间里从冬天存留的冰块就没有价值了?

吴广毅有点埋怨地看着他爸,吴荫善瞥了他一下,人家厂里是供应厂矿大企业,不会给居民供应的,粥少僧多供不过来。

沿着斯盛路走五百米左右,有条北起护塘路,南迄上南路,横贯六里区域的马路。吴荫善说是震修路,广毅一看,哦,以后会改名叫蒲东南路。

现在脚下踩的这块区域叫南码头镇。

吴荫善骑着三轮载着吴广毅一路前行,5分钟左右就看到前面有座桥。

吴荫善介绍说:“前面的桥,因为离老沪海县城的大南门6里路,就叫六里桥,过了桥就是六里桥镇。”

说着还学蒲东本地口音:“六里一座桥,十泽(发丈音)一只庙。桥下去南边就是明朝建的十泽庙”

吴广毅惊奇道:“不止吧,跨龙门(俗称大南门)离这里老远了,怎么才六里路。”

“你要是真相信才有鬼了,这六里桥和十泽庙原来都在白莲泾,贴着黄浦江,都是嘉靖年间造的,都400多年过去,早化成灰了。”

吴荫善道:“现在不都是要往老的东西上靠,往名牌上靠,给自己涂脂抹粉嘛,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