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可按病原体来源、感染部位、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等方法进行分类。
一、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医院感染按病原体来源分类,可分为内源性医院感染和外源性医院感染两大类。
(一)内源性医院感染
内源性医院感染(end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也称自身医院感染(aut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在医院内由于各种原因,患者遭受其本身固有细菌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的体内或体表,大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或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致病性;当它们与人体之间的平衡在一定条件下被打破时,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①寄居部位的改变。例如大肠埃希菌离开肠道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时通过切口进入腹腔、血液等。②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局部者如行扁桃体摘除术后,寄居的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经血流使原有心脏瓣膜畸形者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全身者如应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放射治疗等,可造成全身性免疫功能降低,一些正常菌群可引起自身感染而出现各种疾病,有的甚至导致脓毒症而死亡。③菌群失调。菌群失调是指机体某个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二重感染(double infection)是一种菌群失调严重的表现,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体内正常菌群因受到不同抑制作用而发生平衡上的变化,未被抑制者或外来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而致病。引起二重感染的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白念珠菌(白假丝酵母)等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感染(鹅口疮、肠炎等),肺炎,尿路感染或脓毒症等。若发生二重感染,除停用原来抗菌药物外,对采集的标本培养过程中过多繁殖的菌类须进行药敏试验,以选用合适药物。同时要采取扶植正常菌群措施。
(二)外源性医院感染
外源性医院感染(ex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也称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是指患者遭受医院内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这种感染包括从患者到患者、从患者到医院职工和从医院职工到患者的直接接触感染,或通过物品对人体的间接接触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如其他患者、外环境等。
主要的感染源:①患者。大部分感染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患者在疾病的潜伏期一直到病后一段恢复期内,都有可能将病原体传播给周围其他人。若能对患者及早做出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的一项根本措施。②带菌者。有些健康人可携带某病原体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者恢复后,在一定时间内仍可继续排菌。这些健康带菌者和恢复期带菌者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因其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易被人们察觉,故危害性有时甚于患者。脑膜炎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等可有健康带菌者,伤寒杆菌、志贺菌属等可有恢复期带菌者。
二、按感染部位分类
根据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以下各类(详见《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呼吸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生殖道感染,口腔感染,其他部位感染(表1-1)。
表1-1 医院感染分类(按部位分)

续表

三、按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分类
病原体包括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等)、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螺旋体8类医学微生物,还包括寄生虫、藻类等。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而将医院感染分为不同的类别。
随着临床路径DRGs诊疗模式和单病种付费的开展,未来疾病谱和疾病分类的变化,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将向精准防控方向发展,其分类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朱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