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肿瘤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节 腹部器官相关生理功能

本节主要讨论腹部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

消化器官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是将食物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指食物在胃肠道内被挤压研磨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食物推向远端的过程;化学性消化是指食物在胃肠道内被消化液分解成可被肠道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食物被消化后,通过胃肠道黏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人体每日分泌6~8L消化液,主要由有机物(各种酶、抗体等)、离子(H+、Cl-等)和水构成。

消化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稀释食糜,使之与血浆渗透压一致,以便吸收;②调节胃肠道内不同部位的pH,为消化酶提供最佳活性环境;③水解食物,使其成为小分子;④分泌黏液、抗体,保护胃肠道黏膜,防止损伤。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成人胃容量为1~2L,是食物暂时储存的部位。胃黏膜含有3种外分泌腺和多种内分泌细胞。外分泌腺包括:①门腺:为黏液腺,位于胃与食管连接处,分泌黏液。②泌酸腺:由壁细胞、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组成,分别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和黏液,位于胃底和胃体部。③幽门腺:位于幽门部,分泌碱性黏液。胃黏膜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包括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和分泌组胺的肥大细胞等。

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为1.5~2.5L,pH为0.9~1.5,成分包括无机物(盐酸、钠和氯化钾等)、有机物(胃蛋白酶、黏蛋白等)。胃液的分泌主要是由进食刺激,并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的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壁细胞,引起盐酸分泌;胃窦和十二指肠黏膜中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作用于壁细胞,促进盐酸分泌;此外,胃泌酸区黏膜内大量的组胺可以直接或通过提高壁细胞对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的敏感性来刺激盐酸分泌。

胃的蠕动起始于胃中部,并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一般食物进入胃内5分钟即有部分食糜被排入十二指肠。不同食物胃排空速度不同,主要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液体食物较固体食物排空快;细小食物较大块食物排空快;糖类排空较蛋白质快,脂肪类食物排空最慢。混合性食物的胃排空时间为4~6小时。

胃的排空受来自自身和十二指肠的因素调节。食物引起胃机械性扩张,导致胃壁内神经反射或迷走神经反射,增强胃蠕动;胃泌素不仅刺激胃蠕动,还使幽门舒张,从而增加胃排空;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由于机械性扩张和酸、脂肪、渗透压的刺激,抑制胃蠕动,即肠-胃反射,同时食糜的进入还可以引起促胰液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的释放,从而抑制胃蠕动。

小肠腺包括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十二指肠腺位于十二指肠腺黏膜下层,分泌含有黏蛋白的碱性黏液,主要保护黏膜不被胃酸侵蚀。肠腺分布于全部小肠黏膜层。成人每日分泌小肠液为1~3L,pH为7~6,呈弱碱性。小肠机械性扩张刺激肠壁内神经丛,引起局部反射,引起小肠腺分泌是肠液分泌的主要调节方式,胃肠激素(促胰液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可刺激小肠腺分泌。小肠的运动包括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的基础;分节运动主要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匀,以利于消化,同时使食糜与肠黏膜紧密接触,以利于吸收;蠕动可发生在小肠任何部位,近端小肠蠕动速度大于远端,是食糜向前推进的主要方式。小肠肌间神经丛对小肠运动起主要调节作用。此外,外来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和体液因素(5-HT、P物质等)也对小肠运动有调节作用。

大肠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和暂时储存食物残渣。大肠液由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上皮细胞分泌,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pH为8.3~8.4。其分泌主要由食物残渣对肠壁机械刺激引起,刺激副交感神经可使分泌增加,刺激交感神经可使正在进行的分泌减少。大肠运动少且慢,包括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和蠕动。此外,大肠还有一种快速且前进很远的蠕动,可以将肠内容直接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称为集团蠕动,常开始于横结肠,多发生在早餐后60分钟内,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

胰腺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胰腺内分泌功能主要参与糖代谢的调节;外分泌为胰液,参与消化,由胰腺腺泡和小导管细胞合成与分泌。

胰液为无色、无味、透明的碱性液体,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2L,pH为7.8~8.4。胰液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在无机物中碳酸氢盐含量很高,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保护肠黏膜,同时为消化酶提供最佳pH环境。此外,含有大量Cl-、Na+、K+、Ca2+等。有机物主要由多种消化酶构成,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辅脂酶、卵磷脂酶A2、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麦芽糖酶、乳糖酶、凝乳酶等,由腺泡细胞分泌。胰液中所含的上述消化酶可以将食物完全消化为可吸收的小分子,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部分。

胰液分泌受到神经体液因素调节。食物是刺激胰液分泌的自然因素,非消化期胰液几乎不分泌,进食时胰液在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下分泌,其中体液因素更为重要。迷走神经兴奋主要刺激胰腺腺泡细胞,分泌富含胰酶的胰液;体液方面主要由促胰液素刺激胰腺导管细胞,分泌含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的胰液,而胰酶含量很低。胆囊收缩素主要作用于腺泡细胞,以分泌胰酶为主。此外,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对胰腺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胰腺内分泌功能主要由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胰高糖素来实现。

胰岛素由B细胞合成与分泌,是重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对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均有重要作用。可促进全身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以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肝脏细胞合成脂肪酸,并抑制脂肪分解;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和储存。胰高糖素由A细胞合成分泌,与胰岛素作用相反,是重要的促分解代谢激素。血糖浓度是两者分泌的主要调节因素。血糖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糖素分泌减少;血糖下降,则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糖素分泌增加。两者相互作用,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功能很多的腺体器官,广泛参与机体消化、代谢、排泄、解毒和免疫功能。肝细胞不断合成胆汁酸和分泌胆汁,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并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成人每日胆汁分泌800~1 000ml。肝脏几乎参与机体所有营养物质的代谢,包括糖原合成、糖异生、蛋白质合成、氨基酸分解代谢、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同时是脂肪运输的枢纽,并参与脂肪代谢;肝脏通过化学作用、分泌作用、蓄积作用和吞噬作用,将体内或体外毒性物质转变成为无毒或低毒物质,随胆汁或尿排出机体,以保护机体免受损害;肝脏中含有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可以处理来自肠道的抗原分子,刺激机体免疫应答反应。门静脉血中,99%的细菌在经过肝血窦时被吞噬。

脾脏在胚胎时期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时仅可生成淋巴细胞,其后成为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场所。约30%的血小板储存在脾脏,当机体应激时可以释放入血。此外,脾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抗原常首先在脾脏经过巨噬细胞处理后,方递呈给T淋巴细胞,启动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脾脏的免疫功能在儿童时期十分重要,若儿童切除脾脏,常可导致突发严重感染,而成年人则较少发生。

(王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