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第一次表达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思想。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获得教条的地位,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提出:“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患者、患者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这种医学模式的概念,引起医学界广泛注意。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探讨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理论与实践。这种新医学模式的特点是,沿着系统论思路,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它主张在已有生物医学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研究和调控,相应地发展保留了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医学社会学和社会医学等。
迄今已经过去四十余年,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每一位医务人员几乎都接受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专业培训,但由于多种原因,新医学模式在我国部分区域并未得到充分的贯彻和实施,在某种意义上,新医学模式是一种世界观,需要医务人员从内心深处真正的认同、体验,并能在临床中实践,而临床医学系列科室中,疾病种类最多、最复杂、最严重的科室,则莫过于急诊医学科。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急诊科的工作可以说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现代急诊医学科已发展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型的急救医疗技术中心和急诊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可以对急、危、重患者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被誉为现代医学的标志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神,同时,急诊医学科也可视为新医学模式得到最丰富体验的科室。
2017年电视剧《急诊科医生》的开播,曾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原因不仅在于剧情融入不少更新的社会议题,如疾病负担、养老、临终关怀和器官移植等,其中也不乏诸多心理/精神问题在急诊科的表现,如惊恐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自称肚子里有黑猫)的就诊、亲子关系、医患关系等,同时在剧情中也描述了医务人员面对高强度、高压力工作下的心理反应……《急诊科医生》电视剧的播映,以及发生在某三级医院急诊科医师工作中被患者家属伤害死亡事件等等,不仅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也引致我们精神科医师(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医生)的共鸣和反思,急诊医学科如此之多的心理/精神问题,急诊医学科医务人员能否专业识别?能否专业的早期干预?普通居民如何判断是否惊恐发作而非心脏疾患?高强度工作下的急诊科医务人员如何调适自身心身?其中又涉及哪些伦理/法律问题?
在对上述诸多问题的反思下,在上海市医师协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组织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写作经历的中青年医务骨干,查阅国内外最新参考文献和书籍,撰写了这本专著,内容包括新医学模式下急诊科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应急处置办法,还涉及相关法律和社会工作等。希望《急诊科心理问题应急处置》的出版能对急诊医学和精神医学事业发展有些许促进,为大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鉴于作者能力有限、现代医学科学和心理学发展迅猛,书中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指正、海涵。
是为前言。
沈 颉 季卫东
2020年5月